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一基于多平面重建CT及MR I总结新鲜OVCF骨折线形态分型及分布规律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建及MRI观察并总结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内的骨折线形态分型及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5例(骨折椎体不超过3个),其中男17例,女68例,平均年龄73.1岁,病程2小时~30天,平均16.3天。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完善了X线、CT多平面重建、MRI及骨密度等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X线、多平面重建CT、MRI及骨密度检查,共有120个椎体诊断为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将多平面重建CT中致密影或透亮线以及MRI中骨髓水肿带定义为骨折线,观察多平面重建CT及MRI中新鲜骨折椎体的骨折线,总结椎体内骨折线的形态分型及分布规律,同时分析多平面重建CT及MRI在观察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内骨折线的应用价值。结果:在观察新鲜椎体内骨折线方面,多平面重建CT可清晰显示103个椎体骨折线,不能清晰显示17个椎体骨折线,MRI可清晰显示109个椎体骨折线,不能清晰显示11个椎体骨折线,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观察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内骨折线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598, p<0.05)。以CT、MRI矢状位为主观察,根据骨折线形态类型可分为:嵌插型82个(68.4%),张开型34个(28.3%),另外有4个(3.3%)椎体不能准确描述其形态。在骨折线形态为嵌插型和张开型的骨折椎体中(116个),根据骨折线在椎体内分布位置可分为:上方型,下方型,前方型,中央型,混合型。其中上方型有52个椎体,下方型有26个椎体,前方型有10个椎体,中央型21个椎体,混合型7个椎体。结论:结合多平面重建CT及MRI可有效观察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内骨折线形态分型及分布规律,这对于分析其受伤机制及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二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佳对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的影响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佳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并已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45例患者(每个患者均为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其中男14例,女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2.18岁,病程2小时~4个月,平均17.36天。均为胸腰段(T10-L2)单一椎体骨折。根据术前多平面重建CT或MRI评估椎体骨折线位置,参考术后X线、多平面重建CT判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n=30):骨水泥充分弥散在骨折线内,B组(n=15):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记录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期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局部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中与术后3天局部Cobb角之差定义为后凸纠正丢失量,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成形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除骨密度外,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间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天时的VAS评分、ODI评分相比术前值的改善程度(术前一术后3天)A组优于B组(VAS:5.03±1.33vs3.53±1.13,0DI:26.17±2.10vs24±2.03,P<0.05),末次随访时间的VAS评分、ODI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天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A组术后3d时的Cobb角与末次随访的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B组末次随访的后凸Cobb角较术后3d的Cobb角显著增大(P<0.05)。A组后凸纠正丢失量显著小于B组(1.08°±0.38°vs3.58°±0.37°, P<0.05).A组出现8例骨水泥渗漏,B组出现6例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31.1%,骨水泥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骨水泥在骨折线分布情况会影响近期疗效,骨水泥在骨折线弥散不佳可能是远期手术后伤椎再次塌陷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