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对奥氏体不锈钢中团簇结构影响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ge123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渗氮处理,特别是低温等离子渗氮处理后的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与耐腐蚀抗氧化性能,在核工程的结构材料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各种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经常会形成短程有序的团簇结构。氮作为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通过对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会对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团簇形成及其结构规律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对其原子尺度结构的理解相对薄弱,制约了渗氮奥氏体不锈钢在核主泵关键材料上的应用。本论文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利用2NN MEAM势函数,分别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中合金元素的含氮短程有序团簇的结构特征、FCC-Fe中空位团簇的长大规律、以及N对空位团簇的影响规律。首先,本课题通过拟合形成焓、晶格常数以及体积模量等实验数据,获得了Fe-Ni、Ni-N、Cr-N二元合金系统的2NN MEAM的势参量,进而得出了Fe-Ni-N、Fe-Cr-N三元系统的势参量以及Fe-Cr-Ni-N四元合金系统的2NN MEAM势参量,这为本课题乃至将来研究含氮奥氏体不锈钢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其次,在Fe-Cr-Ni-N势参量的基础上研究发现,N原子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晶格中存在于八面体间隙位置,且彼此相互排斥,无法形成稳定的团簇结构,而Cr、Ni合金元素对N原子有束缚作用,使N原子团簇可以稳定存在于Cr或Ni原子周围,形成局部过饱和的短程有序结构。再次,从能量角度考察了奥氏体不锈钢中的(Fe,Cr,Ni)6N八面体团簇,发现除了Fe0Cr6Ni0N团簇结构,其它结构都可以稳定存在,且Fe5Cr1Ni0N和Fe5Cr0Ni1N结构中N原子的形成能最低。另外,通过研究FCC-Fe中最稳定空位团簇结构的组合规律,得出了空位团簇最稳定演化方式的两条规则,分别是以三空位塌陷形成的层错四面体为基本结构单元长大,以及每个结构单元的X、y、z方向的最近邻位置上不能同时出现相同的结构单元,并且提出了一种层错四面体的形成机制,即空位团簇在{111}晶面长大形成等边三角形的层错时,层错上方密排面发生级联塌陷形成层错。最后,通过研究氮对空位团簇长大的影响规律,发现空位与N原子相互吸引,容易形成空位-氮团簇,且间隙N原子围绕空位团簇排布,大量N原子的存在使团簇稳定性下降,并且提出了氮抑制空位团簇长大机制,即空位团簇周围大量N原子形成屏蔽层,一方面可以使空位团簇被钉住,而无法完成迁移,使其进一步的演化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由于N原子之间的排斥作用,N屏蔽层之间互相排斥,导致空位团簇无法完成偏聚。这些计算结果将为进一步阐明含氮奥氏体不锈钢中原子尺度结构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当今社会对精密机器需求的不断提高,精密制造与精密测量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工业水平,粗糙度轮廓仪是用于精密测量的重要仪器。目前国内粗糙度轮廓
利用生物靶分子在体外对组合文库进行筛选是人为化的理想条件,不能准确模拟体内各种生物分子互相作用(如代谢)的真实情况,且药物的诊疗效果与药物在靶组织的分布密切相关.因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ARF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2002-01-2005-12在我院住院的重度烧伤患者108例,记录合并ARF患者数目,测定其血液生
锆(Zr)由于拥有耐腐蚀特性和较小的中子俘获截面,其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和核工业中。本工作采用基于密度泛函(DFT)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ZrHf合金的结构、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听、说、认、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语法的教学少之又少。分析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阐述了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进而根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国产动画行业的发展,国产动画已经成为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动画角色也深受儿童喜爱。童装企业和设计师们意识到动画角色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
目的为了探讨近视和眼压的关系,本文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眼压进行了测量观察。方法对49例年龄为7~14岁、双眼屈光度差值≥2.5D(2.50D~6.62D)的屈光参差者的双眼屈光度、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购物作为新型的购物形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因其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在消费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而高校学生逐渐成为了网络购物的主要消费群体。本
合成了海因环氧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进行了表征,以六氢苯酐(HHPA)为固化剂,制备了海因环氧树脂/HHPA体系,研究了海因环氧树脂/HHPA体系的固化反应性及其固化物的性能
近些年,在我国积极进行配电网改革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引入到配电网中,促使配电网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先进化的方向发展。文章以配电网建设的概述为切入点,就配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