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写作的《大众哲学》说新话开新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新道路,自此叩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大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成为哲学研究,哲学宣传,哲学学习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旨归之意,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目的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突出成绩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哲学的出场路径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着眼于探讨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现实的张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被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对象仍然带有意识形态的政治色彩出场,但为进一步中国化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突出反映出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理论成果虽然十分丰富,但到底如何进行大众化,如何把这些理论成果与大众实践相结合,成为大众实在的理论武器,使大众化形成更有效的路径并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关于大众化的有效路径问题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篇论文以研究《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提出“人情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大众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早期理论成果,也是一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大众化确凿的理论证明。鉴于《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正在于《大众哲学》中的“人情味”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纵深发展。艾思奇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革命家之一,首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并取得了成功。本文认为大众化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就是《大众哲学》的“人情味”。笔者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情味”觅踪、“人情味”对人情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以及“人情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展开了论述,力求展现《大众哲学》“人情味”观念的基本内涵和哲学价值。“人情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