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哲学》的“人情味”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xw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写作的《大众哲学》说新话开新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新道路,自此叩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大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成为哲学研究,哲学宣传,哲学学习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旨归之意,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目的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突出成绩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哲学的出场路径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着眼于探讨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现实的张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被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对象仍然带有意识形态的政治色彩出场,但为进一步中国化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突出反映出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理论成果虽然十分丰富,但到底如何进行大众化,如何把这些理论成果与大众实践相结合,成为大众实在的理论武器,使大众化形成更有效的路径并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关于大众化的有效路径问题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篇论文以研究《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提出“人情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大众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早期理论成果,也是一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大众化确凿的理论证明。鉴于《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正在于《大众哲学》中的“人情味”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纵深发展。艾思奇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革命家之一,首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并取得了成功。本文认为大众化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就是《大众哲学》的“人情味”。笔者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情味”觅踪、“人情味”对人情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以及“人情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展开了论述,力求展现《大众哲学》“人情味”观念的基本内涵和哲学价值。“人情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夏皮尔作为当代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在六十年代后期的科学哲学界大放异彩。他对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以及“域”和“背景信息”两个理论的一经提出便获得重大的关
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是一种用超声原理作非侵入性地检查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和活动。作为重要的辅助性诊断工具,已成功地用于心脏办膜疾病、特发性肥厚性心
学位
李道纯是道教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了丰富的著述。李道纯的思想在道教理论尤其是内丹理论方面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李氏思想是在南宗“先命后性”与北宗“先性后命
21世纪,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应对生物科技时代所潜藏的巨大危机,成为当前的热门议题。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简称,以下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