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多糖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1980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MPTP诱导C57小鼠复制帕金森病(PD)模型,脂多糖(LPS)诱导BV-2细胞复制体外炎症模型,研究芦荟多糖对PD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一)动物实验:实验用C57小鼠分别设立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美多巴治疗组(40mg/kg),芦荟多糖低、中、高剂量组(25mg/kg、50mg/kg、100mg/kg)。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2天;第4天起,除对照组外各组进行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30mg/kg腹腔注射,连续5天,第13天进行行为学实验。以自发活动观察系统测定小鼠5分钟总活动距离、中央格停留时间和竖起次数,爬杆实验测定其爬下潜伏期。实验后各组分别取小鼠6只行10%水合氯醛麻醉,取中脑与纹状体部位进行冰冻冠状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纹状体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小鼠断头取脑(n=6)后黑质制成组织匀浆液,釆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缩合法测定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二)细胞实验:以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建立炎症模型,以MTT法、酶法、ELISA法检测细胞存活率、NO浓度、TNF-α、IL-1β含量,筛选并确定LPS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分别设置对照组、LPS组(0.2μg/ml)、阳性药吲哚美辛组(10μg/ml)、芦荟多糖处理组(2,5,10,20,50μg/ml),药物孵育2h后,除对照组外各组加入0.2μg/ml LPS继续孵育24h,光镜下观察阿米巴样细胞数量,同时检测NO浓度、TNF-α、IL-1β的含量,应用GraphPad Prism6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动物实验:(1)与对照组相比,MPTP模型组小鼠运动协调能力明显降低(P<0.01),芦荟多糖高剂量组运动协调能力较模型组显著改善(P<0.01),中剂量组仅能缩短中央格停留时间(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黑质及纹状体部位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芦荟多糖低中剂量组阳性细胞数量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阳性细胞数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3)模型组小鼠黑质小胶质细胞激活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芦荟多糖中高剂量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模型组小鼠黑质组织匀浆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芦荟多糖各组能够增加SOD活性(P<0.01),中高剂量下MD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  细胞实验:(1)采用酶法、ELISA法对NO浓度、TNF-α、IL-1β含量进行检测,以0.2μg/ml LPS诱导BV-2细胞成功复制炎症模型(2)MTT法检测显示芦荟多糖在0-100μg/ml浓度范围内未见对BV-2小胶质细胞明显毒性(P>0.05)。(3)0.2μg/ml LPS孵育24h后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加(P<0.05),芦荟多糖20、50μg/ml组激活细胞数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P<0.01)(3)LPS组NO、IL-1β、TNF-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芦荟多糖在5-50μg/ml浓度范围内剂量依赖性降低NO和TNF-α的表达(P<0.05),芦荟多糖20、50μg/ml组IL-1β表达量较LPS组明显降低(P<0.05,P<0.01)。  结论:1.C57小鼠连续5天腹腔注射MPTP(30mg/kg)成功复制帕金森病模型,0.2μg/ml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24h建立了炎症模型。2、100mg/kg芦荟多糖能明显的改善PD小鼠的运动协调障碍,其机制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降低NO、IL-1β、TNF-a等炎性因子释放,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其他文献
核心提示:不要匆匆忙忙出个规定,再把一批人轰到非法的范围里去,因为他们并没有危害社会。  “黑车”是中国一个很有意思的经济现象。我们国家在走法治化的路上,有个特别大的难题:很多法因为短期事件今天改完明天改,改来改去把很多老百姓轰到了“黑”区。生孩子有黑户,盖房子有小产权,开车有黑车。累积下来的“黑”真是不少。  我们每个管理口出一个章程,当然也都有道理。但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你说他黑,但如果真黑,真
有机含氟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在医药、农业、材料等学科领域被广泛应用。尽管氟元素在地壳元素丰度排名中排在13位,但天然产物中含氟原子的化合物却极少,因此发展合成含氟化合物的方法一直是化学家们探索的课题。近年来,研究合成α-氟代苯乙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不断被报道,而发展绿色环保、经济有效的合成策略近年来引起了化学家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 一种由β-酮酸类化合物通过脱羧氟化合成α-氟代苯乙酮类
目的:应用榅桲提取物和3T3-L1前脂肪细胞株,探讨3T3-L1脂肪细胞的增殖以及榅桲提取物对改善胰岛素抵抗药理作用和机制。  方法:将3T3-L1细胞分组后,对照组加正常培养液,模型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