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中常常创造新的名-名组合来表达某一复杂概念。这些新名-名组合的理解却并不困难。名-名组合作为一种常见的扩充语言的手段,揭示了两个概念整合成一个新的复杂概念的认知机制。因此,对名-名组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关于名-名概念组合认知机制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众多的理论体系中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理论模型:图式理论模型和关系竞争模型。双重加工理论则认为这两种模型同时存在于合成过程中。图式理论模型和关系竞争模型之间的争议主要围绕中心词以及主题关系在概念组合的作用展开。中心词和主题关系在概念组合中的作用以往都是通过对非歧义名-名组合的研究来探究的。而且,既往研究以针对英语母语者的研究为主,针对二语学习者的研究很少,针对不同英语学习阶段二语学习者的研究更少。本文以不同水平阶段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对歧义名-名词组的理解探寻歧义名-名组合概念认知机制。本文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1)在歧义名-名组合的概念组合过程中究竟是修饰词还是主名词起主要作用?2)歧义名-名组合的主要主题关系和次要主题关系是否能促进歧义名-名词组的理解?3)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和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对歧义名-名组合的概念组合机制是否一致?本文采用启动范式和词汇判断的方法测定两个名词成分及不同主题关系对高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理解歧义名-名词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倾向于用“关系连接”来解释英语歧义名-名组合2)歧义名-名组合的主题主题词在对主题关系的选择、主题关系的可信度以及最终关系的阐述上起重要作用。3)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和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对歧义名-名组合的概念组合机制一致,都属于双重加工模型。本文的研究为歧义名-名词组概念组合的双重加工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也对进一步研究名-名词组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