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英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而自从1642年的内战爆发以来,英国各郡都卷入到内战的大浪潮当中。对于汉普郡来说,由于它拥有许多有利的战略条件,它成为内战时期议会和国王之间争夺最激烈的地方郡之一。它拥有古代王朝的首都—温切斯特,并拥有了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南安普敦等港口城市。因此,哪一方控制了它,就意味着哪一方在冲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文主要阐述汉普郡的内战史的整个过程,试图在阐述过程中总结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来。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内战爆发前夕汉普郡的总体概况。在经济上,与中世纪相比,17世纪早期的汉普郡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很快,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农业仍然保持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在工商业领域,主要工业部门呢绒业已经衰落,其它行业则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对外贸易衰落,内陆的集市贸易得到发展。在政治上,汉普郡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在汉普郡,一些城镇享有自治权,但它仍是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在文化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象。清教运动出现并得到了拓展;乡绅出现了资产阶级化的思想;民众反王室倾向加强。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在内战开始阶段的汉普郡的总体格局。在汉普郡,形成了保王党和议会党。保王党人以温切斯特的候爵约翰·保利特为首,议会党人则以威廉·沃勒将军为首。他们公开宣称所支持的一方。议会党控制了海军丛地朴次茅斯和怀特岛,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在内战交织阶段汉普郡的内战发展总体状况。议会军和王军对汉普郡的许多具有战略地位的地区展开争夺。在这一阶段,由于各种因素,议会军暂时受挫。温切斯特不时易主。议会军二次围攻贝辛府邸失败。而由议会所控制的南安普敦和怀特岛也受到王党的威胁。第四章主要阐述在内战转折阶段汉普郡内战形势的变化。议会军取得了切里顿战役的决定性胜利,从防御转为进攻。克伦威尔和新模范军的出现,使得在汉普郡的王军势力几乎尽失,温切斯特和贝辛府邸最终投降给议会。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出现了“棒民”运动。第五章主要考察了内战结束阶段汉普郡的形势变化。当第一次内战结束时,在汉普郡已经没有爆发更大的政治冲突。然而,当国王查理一世在在1647年叛逃到怀特岛时,这时国内的主要政治焦点转移到汉普郡的怀特岛。支持他的保王党人曾多次计划营救他的阴谋都被议会所识破,最终国王查理一世的逃跑计划都失败,并被送上断头台。同时,内战对汉普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语是对汉普郡的内战史进行总结。在内战时期,汉普郡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目标。但是在当地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的政治派别。这样,在汉普郡就难以形成一个非常团结的团体,同时,在如此激烈争夺状态下的汉普郡,中立主义显得非常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