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的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诊断手段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程度提高了鼻咽癌患者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总牛存率,而无远处转移牛存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并且远处转移一旦发生,现有的治疗手段疗效均较差,半数以上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远处转移相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肿瘤学家的关注。
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发生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即N分期密切相关,包括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大小、侧数、个数、质地和活动度等都成为临床关注的要素。与N分期影响远处转移已经达成共识不同,咽后淋巴结转移、咽旁间隙受侵对远处转移的意义,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分析了年龄、性别、活检方式、活检至治疗开始的间隔时间、斜坡受累、颅神经麻痹;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等因素对远处转移的影响。然而,由于研究手段各异、分析病例数较少、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不一致、观察时间短等原因而导致研究结果很不一致,很多方面尚没有取得共识。近年来,鼻咽癌患者血浆游离EBV DNA浓度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E,FR)等分子生物学指标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研究的目的: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大样本资料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筛选出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和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指标;从而为判断远处转移风险,评价预后和分层强化治疗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收集1999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过病理和CT检查确诊的,并进行了常规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初诊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1451例,所有病例具有治疗前鼻咽部增强CT扫描结果。结合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资料(如颈部淋巴结转移,颅神经损伤,胸片,腹部B超,全身骨扫描等),根据鼻咽癌UICC/AJCC 1997年分期系统重新分期。本研究观察的终点为远处转移,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远处转移生存率,Log-rank test对生存率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后退法进行(Backward:LR),双侧检验,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451例中,累积远处转移发生率为14.6%(212/1451),5年累积远处转移发牛率为14.2%(206/1451),以骨转移最常见,占41.5%,其他依次为肝转移占17.5%,肺转移占17.5%,多器官转移占13.7%,其他部位转移占9.9%。淋巴结转移发牛率为69.7%(1011/1451),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和咽旁间隙受侵率分别为67.6%(981/1451)、48.5%(704/1451)和69.6%(1010/145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活检至治疗开始的间隔时间、茎突前间隙受侵、茎突后间隙受侵、咽旁间隙受侵、颅神经麻痹、T分期、N分期(包括转移淋巴结的位置、侧数、个数、大小)和临床分期与无远处转移牛存率相关;而年龄、颅底骨质破坏等因素则与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关。多因素分析则认为,性别、活检至治疗开始的间隔时间、颅神经麻痹、N分期和茎突前间隙受侵是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无论是NO病例,还是茎突前间隙受侵的NO病例,采用上半颈预防照射或全颈预防照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男性、颅神经麻痹、N分期晚、活检至治疗开始的间隔时间长可能是鼻咽癌常规放疗后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不利预后因素;鼻咽活检后最好在2周内开始治疗,超过4周可能造成远处转移发生率升高;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与转移淋巴结的位置、侧数、个数、大小均相关,N分期每升高一期,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下降10%左右;咽旁间隙受侵,尤其是茎突前间隙受侵与鼻咽癌放疗后远处转移相关;颈部NO的病例,行上半颈或全颈预防照射其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NO期鼻咽癌患者仅行上半颈预防照射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