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与道德性—康德论占有的有效性根据

来源 :经典中的法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pingk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占有问题在康德的法哲学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既体现在其所占据的篇幅上,也体现在其体系的地位上——占有行动预设道德性的要求,反过来,占有论述最终又成为了人们行动之道德性的一个说明。不过这只是本文的结论,而该结论是以下述提问的回答为前提的:康德法哲学中,占有的有效性根据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对康德的法哲学著作作了一番考证。论文第一部分,首先考察康德法哲学中感性占有与理知占有两个概念,并指出理知占有才是主要的探讨对象。感性占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能够感觉得到的占有行动,比如用手拾起路上的石头;理性占有则是一种只能用理性去认识的行动,比如获得所有权:我们不能说,自己能够“看得见”所有权,相反,只能够通过理性去“认识”它。康德是使用其独创的哲学判断方式——亦即先天综合判断——来表达有关理知占有的命题的。本文在此处将康德的占有命题与经验论者普芬道夫的后天综合的占有命题以及唯理论者阿亨瓦尔的先天分析占有命题进行对比,以突显其批判哲学色彩。在此基础上还原了康德对理知占有的演绎过程,暂时为占有找到了有效性根据,并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普遍的法权法则与道德律之间具有怎么样的关系,以留待下文解答。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一个补充,此处将考察,在具体的感性占有与抽象的理知占有之间起到涵摄作用的行为模式(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类似于“法律行为要件”这样的概念)以及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有关占有的二律背反问题。第三部分将接着第一部分的提问从而研究如下两个问题:第一,普遍的法权法则、授权理知占有的法则(许可法则)以及国家法之间的关系;第二,普遍的法权法则与道德律之间具有怎么样的复杂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其暂时的结论是,三者是理知占有的授权和保障从可能性通过现实性向必然性过渡的关系;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研究,其结论则是两者是摹本与原型的关系,从而最终回答了有关占有效力的根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引申出以下观点:康德在他的法哲学当中大量地探讨有关普遍的法权法则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地探讨道德法则,就体现出:康德更加希望人们通过他们所熟悉的摹本从而意识到其原型。在最后一部分,本文将揭示出:康德用逻辑上的三段论(体现在乌尔比安的三条公式)来编排了道德与理知占有的关系,因此,两者就体现为这样一种结构:人们从现实的感性占有出发,经过知性占有这个路标,有机会意识到许可法则(小前提)以及许可法则背后的联合起来的普遍意志(结论),接着,通过许可法则的回溯,人们才能反思到普遍意志的规定性,亦即道德法则(大前提)。借此,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康德占有行动之有效性预设道德性的要求,反过来,占有论述最终又成为了人们行动之道德性的一个说明。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是存在战略消费者行为风险的动态定价问题.垄断厂商在需求不确定的有限时间内销售定量易逝商品,追求既定风险下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战略消费者在动态定价下基于参考
针对决策单元内部资源和目标配置问题,以并联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组织的资源分配与目标设定方面的应用.首先考虑决策单元内部评价的特点:(1)固定投入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收集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构建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方法,分析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
碑刻铭文是民族古籍及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南诏大理国在我国唐宋时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文化呈现出兼容性与和谐性的气质特征。这一特征的
本文是一篇以研究感觉(感官)如何呈现为视觉以及将感觉图像化后人的所感为核心的文章。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小孔振动钻削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轴向振动钻削的机理,建立了小孔轴向振动钻削运动和钻削力数学模型,设计加工了工件轴向振动钻削试验装置。基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苗族医药的起源、医学理论体系、部分民间验方、苗族医药的特色等,以便让人们对苗族医药可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机械臂运动灵活性性能评价中,表示机械臂灵活性的指标众多,而不同指标间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有些相关性非常显著,这使它们提供的信息有可能发生重叠。运用主成分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群体决策中会产生海量的研讨信息,研讨信息与决策方案之间存在多种关系.论文研究了群体决策中多种研讨信息关系的自动识别方法,构建
近些年来,阅读理解已成为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影响阅读成绩因素的研究已成为语言研究者及语言教学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调查文本类型,阅读焦虑与阅读理解成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