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中,建设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传统蓝图式的规划方法难以应对城市历史地区的保护与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城市快速建设和发展时期,对规划管理的应对效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地区保护的规划控制与管理,其“有效性”就不仅意味着规划的内容具有可行性,还意味着被执行的规划能够有效地保护历史要素和延续风貌特征,以及能对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历史环境的复杂性及时作出回应,也即需要具备“可行”、“可控”和“高效”的特性。这实际涉及到整个规划效能机理的构成与运行问题,而历史地区规划控制与管理的效能关键主要还是取决于在现有保护制度环境下,保护规划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之间的匹配程度。
论文的研究分成“理论研究”和“运用实践”两大部分展开。“理论研究”部分主要用来说明规划效能机理的构成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对于历史地区的规划控制与管理,其效能实现的关键环节又在哪里?“运用实践”部分是结合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实践,介绍在现有的保护体制下,上海在保护规划的技术体系、管理组织构成和实施控制规则的设置上是如何通过有效的衔接来实现对风貌区的有效控制与管理的。
论文研究的新意在于从规划效能的角度来审视保护规划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构成与衔接运作,并以此来探讨在现有保护制度条件下历史地区实现有效保护的一条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