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当今世界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为恶性肿瘤的第2位,并且仍呈上升趋势。乳腺癌的病理分型对于诊断、治疗、判断预后相当重要,是临床上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指标。但近年来,随着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医学逐渐发展,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也逐渐发展为临床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乳腺癌细胞表面ER、PR、HER-2受体均为阴性的一类乳腺癌称之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该类乳腺癌具有发病年龄早、易局部复发、易远处转移、预后差等临床特点,并且对于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均不敏感。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该类型乳腺癌,希望找到对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微小RNA(microRNAs)为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可通过作用于相应的靶基因抑制其蛋白表达来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凋亡、代谢等,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中,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得到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的miR-335,为了了解miR-335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的功能作用及可能的调节机制,本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验和探索。第一部分miR-335在MDA-MB-231细胞株和HCC-1937细胞株中的功能研究目的 探索miR-33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HCC-1937的增殖、迁移能力、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运用MTT实验、单克隆形成实验来分析miR-335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分析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来分析miR-335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MDA-MB-231和HCC-1937细胞株中,miR-335上调可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而miR-335表达下调时结果相反。结论 在MDA-MB-231和HCC-1937细胞株中,miR-335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故其可能作为治疗TNBC的一个候选靶点。第二部分miR-335的靶基因及其机制研究目的 分析miR-335可能的靶基因,并初步推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miR-walk、miR-base、Targetscan等软件寻找miR-335可能的靶基因,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实验进行验证,然后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推测miR-335的作用机理。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ROCK1作为miR-335的靶点成立,其为miR-335的直接靶基因之一。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miR-335上调后ROCK1蛋白表达减少;使用miR-335 inhibitor下调miR-335可得到相反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结论 在TNBC中,miR-335通过靶向ROCK1来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和HCC-1937细胞株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