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优势度的流域综合评价研究,选取了鄱阳湖流域的赣江源头梅江流域作为研究区,根据流域范围内的DEM和河网数据,将梅江流域细分为23个子流域,并分别编号,从子流域1到子流域23。本研究指标系统选取了海拔高度、坡度、年降水量、积温、河流密度、土壤侵蚀度K值、人口密度、生态价值、道路密度、植被覆盖度以及景观指数中的破碎度、聚集度、优势度在内的13大指标。包括流域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影响以及流域基本状态三个方面。研究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流域优势度的影响,也可以反映出流域自然条件对流域优势度的作用。运用在ARCGIS平台下的生态评估软件EMDS,采取流域优势度综合评价这一方法,评估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引进模糊逻辑方法,在NETWEAVER软件中建立评估流域优势度的知识库,对各个指标具体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然后利用CDP软件进行优势度计算。获得包括各项指标优势度、自然条件优势度、人类活动优势度、流域状况优势度以及流域综合优势度空间分布情况。根据上述优势度分析结果,进行空间分布制图,将优势度分析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优势度较高的为13、14等子流域,其次为5、9、15、22、23等子流域,它们优势度级别都在“较好”以上;其他的如1、2、4、7、8、20等子流域。自然条件优势度较高的流域,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能够吸引人口集聚,并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也更加突出。对人类活动优势度分析发现,经济活动频繁的沿河、沿高速道路附近其优势度仍旧较高。虽然这些子流域生态价值量普遍较低,但是适宜的道路密度和人口密度促使其优势度总体较高,其中有:9、10、13等子流域,优势度都为“好”;而1和4流域,由于其流域管理和保护的可达性较差,制约了这些流域的发展。对流域状态的综合分析发现,流域状态优势度有三个地区较低,即:5、9、13、15和10、11以及21、23,并且这些流域都位于梅江干流的汇合处以及梅江流域的出口;其他流域优势度普遍较高。对流域综合优势度分析发现,位于河流上游的1、2、4、6优势度最低,大部分为“差”或“较差”,主要分布于梅江流域北部,由于该区地形起伏大,海拔高等自然原因以及人口密度太小、交通通达性不够,造成流域综合优势度在整个梅江流域处于劣势;位于河流下游的9、13、14、15、18、19、21、22等子流域,优势度在“较好”以上,为梅江流域内高优势度集中分布区,主要分布于流域的西南部,由于该区地势平坦,海拔相对较低,为河流主要的交汇处,道路交通汇集区、人口集中分布区等,自然条件优越,人类活动强烈;而位于流域东部以及东南部的7、8、11、12、16、17、20等子流域则大部分优势度处于“一般”附近,其优势度在上述两大区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