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翻译中释意理论的应用研究——以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韩译本为中心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ire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用于意义沟通的交换行为,也是一种运用目的语进行再创造的释意行为。在释意过程中,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更应凸显其客观性,文本和译本之间不应存在完全的释意上的自由。虽然释意理论的应用一般以给定的语义和译入语的语法规则为考察对象,但文学翻译在语义转达时,由于不同国家使用的比喻或符号不同,会产生文字上的冲突,这就动摇了翻译的客观性,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感更容易使其丧失客观性。这样看来文学的释意行为不仅包含语言的转换,还包含了文化的转换。因此本论文对在释意时,以文本为基础的释意者的真实程度的客观表现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所有的人类行为一样,释意也是主观的。虽然对作者来说是主观的,但对译者来说却是客观的。翻译主体的主观性介入成为本文进行释意研究的必然性。   第一章和第二章将在绪论阐述的释意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具体的实例,在语义和文化差异两个范畴下研究释意理论在中韩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在释意的过程中,对语义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第一章,本文将选取语义中的符号、隐喻和借代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它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对释意理论进行应用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得失成败,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以期对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有所帮助。   在第二章中,将采用与第一章相同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翻译克服文化方面的差异,即通过对服饰、饮食、居住及生活等三个领域中出现的具体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来阐明释意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更为合理而贴切的翻译方法。   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由语义或文化冲突而产生的译者的释意含混,引出正确的方法是解释原语的内在含义,并在解释过程中保持其客观性。在确保包含多义性的单词或文化,以及译者的主观介入的客观性方面,文学的释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词典的使用在英语学习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把目光锁定在电子词典对英语阅读及写作的影响研究上,同时,电子词典的使用策略也成为热门话题。这些研究者们的研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