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创复合伤主要见于肿瘤放疗以及核辐射损伤等合并创伤的病人,其突出的问题是创面愈合延迟或经久不愈。现有研究表明:全身辐射损伤延缓创面愈合是以造血细胞和修复细胞数量与功能损害为关键环节的诸多愈合因素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1],其变化特点可能与创伤的损伤程度、辐射剂量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2-5],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细胞因子是一类对细胞生长、分化有明显调控作用的小分子生物活性多肽,是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重要的信号传导物。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是创伤愈合中重要的信使分子及组织者,其在放创复合伤伤口愈合不同时期有明显表达减弱的现象[6-8]。目前国内外放创复合伤的研究多侧重于通过动物模型来阐明某种细胞因子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功能,但由于文献报道的放创复合伤动物模型在放射剂量、动物死亡率统计、创面延迟愈合程度认识方面差异较大[2-5],缺乏统一的标准模型。放创复合伤口愈合是炎症细胞、修复细胞、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外基质共同参与并高度协调相互调控的复杂过程[9],不同剂量全身辐射对伤口中多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多基因与炎症细胞、修复细胞在创面愈合不同阶段相互影响的协同关系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构建稳定性、重复性好、标准化的放创复合伤动物模型,分析PDGF-BB、VEGF和TNF-α等三种在组织修复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在放创复合伤口难愈中的意义,并探讨细胞因子与炎症细胞,修复细胞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全身辐射影响创伤愈合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目的构建小鼠不同全身辐射剂量合并背部皮肤缺损模型、背部皮肤切割伤模型,检测小鼠皮肤撕裂强度、皮肤缺损残余面积、动物体质量变化和存活率及伤口组织中炎细胞、修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等体现创伤整体伤情的相关指标,分析PDGF-BB、VEGF、TNF-α在放创复合伤口中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不同剂量全身辐射对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探讨PDGF-BB、VEGF和TNF-α与炎细胞、修复细胞在放创复合伤愈合中的作用及关系,为深入认识放创复合伤的难愈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250只健康昆明种小鼠( SPF级),雌性,体质量( 20±2 )g;根据致伤方法不同分为背部皮肤切割伤组和背部皮部缺损组,两组小鼠均以60Coγ射线一次性均匀辐射4、6或8 Gy为实验组,以未辐射的为对照组。致伤方法:切割伤组全层切开小鼠背部正中3.5cm长皮肤;皮肤缺损组在小鼠背部制作1.5×1.5 cm方形全层皮肤缺损伤口。切割伤组共计小鼠70只,其中对照组10只,4、6、8 Gy实验组各20只,于伤后10 d每组处死10只动物,取伤口处全层皮肤组织条,利用生物力学方法测试伤口撕裂强度。皮肤缺损组共计小鼠180只,其中对照组30只,4、6、8 Gy实验组各50只,统计14 d内各组动物体质量变化和存活率;用透明薄膜描记伤后14d内的皮肤缺损区残余面积,扫描仪扫描透明薄膜后用Image Pro plus v1.5图像分析软件处理计算皮肤缺损区残余面积值;分别于伤后3 d、5 d、7 d、10 d、14 d每组处死6只动物,取材,HE染色观察伤口组织病理学及炎细胞、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数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皮肤伤口中PDGF-BB、VEGF和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背部皮肤切割伤组伤口撕裂强度检测显示:实验组伤口随照射剂量增加,撕裂强度降低明显。10 d时,4 Gy实验组伤口撕裂强度( 114.26±0.29 ) g,与对照组( 117.12±1.86 ) 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6 Gy实验组( 91.87±1.96 ) g和8 Gy实验组伤口撕裂强度( 55.26±2.64 ) g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2、小鼠背部皮肤缺损组存活率、体质量变化及皮肤缺损区残余面积检测显示: 6 Gy实验组8 d和14 d的存活率分别为73%和55%,8 Gy实验组8 d时存活率仅23%,至10 d全部死亡。伤后14 d内,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实验组小鼠体质量较伤前降低程度愈加明显。全身辐射对皮肤创面愈合延迟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加重。6、8Gy实验组伤后2 d与对照组相比残余面积即明显增大,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1 ),4 Gy实验组伤后8 d与对照组相比残余面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小鼠背部皮肤缺损组伤口主要细胞、血管定量计数分析发现:实验组伤口炎细胞、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较单伤组都不同程度地降低,6、8 Gy实验组伤后3-5 d创面的炎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伤后3-7 d,4、6、8 Gy实验组炎细胞数量的降低随剂量增加而更加明显,组间有显著差异( P<0.01 )。4、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1)小鼠背部皮肤切割伤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伤口胶原纤维排列无序,组织疏松,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少;(2)小鼠背部皮肤缺损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伤口早期炎症反应受抑,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增多明显滞后,肉芽组织形成延迟,上皮覆盖滞后。5、小鼠背部皮肤缺损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全身辐射使伤口愈合各阶段滞后、延长。(1)伤后3-7 d,对照组和6、8 Gy实验组PDGF-BB、VEGF表达逐渐增强,伤后7 d表达至峰值,6、8 Gy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强度均降低,未能形成表达峰值;伤后10 d,对照组PDGF-BB、VEGF的表达明显减弱,6 Gy实验组表达略有减弱,但表达强度强于对照组。(2)伤后3-5 d,对照组和6、8 Gy实验组TNF-α表达逐渐增强,6、8 Gy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强度均降低,对照组伤后5 d表达至峰值;伤后7 d,对照组TNF-α的表达强度开始减弱,6、8 Gy实验组表达仍持续增强,表达水平的增加较对照组延迟。(3)定量结果表明:6、8 Gy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伤后3- 7 d PDGF-BB、VEGF的积分光密度(IOD)值明显减少( P<0.05);伤后3- 5 d TNF-α的IOD值均明显减少( P<0.05 )。6 Gy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0 d PDGF-BB、VEGF的IOD值明显增加( P<0.05 );伤后7- 10 d TNF-α的IOD值均明显增加( P<0.05)。6、8 Gy实验组(伤后3-7 d )伤口内PDGF-BB、VEGF、TNF-α的IOD值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1、放创复合伤伤口愈合延迟与辐射剂量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全身辐射合并切割伤时,伤口撕裂强度随辐射剂量增高而降低;全身辐射合并皮肤缺损伤时动物模型整体伤情和伤口愈合延缓效应随辐射剂量增大而加重。2、小鼠6 Gy 60Coγ射线全身放射合并背部皮肤切割伤模型、背部皮肤缺损模型,可为放创复合伤难愈机制的研究和早期的实验治疗提供研究平台。3、全身放射合并皮肤缺损伤愈合早期阶段(伤后7d内)伤口内PDGF-BB、VEGF和(伤后5 d内)伤口内TNF-α表达水平的降低,表达时间滞后,可能是放创复合伤伤口愈合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4、不同剂量全身辐射对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打乱了创面修复中细胞与细胞因子之间生理性调节过程。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不同阶段PDGF-BB、VEGF和TNF-α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创伤修复的时相以及辐射损伤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