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本来就是农业大国,20世纪以来农业、农民、农村的历史变革,特别是80年代后的文化转型和经济发展使乡村小说异彩纷呈。80年代以来,关注离土现象的乡村小说日渐成为乡村小说中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从叙事特征切入,对80年代以来关注离土现象乡村小说的叙事主体立场、叙事风格及叙事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首先对“80年代以来关注离土现象乡村小说"这一概念及“离土”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部分从“褒扬”到“疑惧”——叙事主体立场的嬗变80年代以来关注离土现象乡村小说经过了从褒扬离土到疑惧离土的态度的转变。80年代中期前褒扬离土现象的作品,呈现出文本二元对立结构以及作家价值判断与思考的“共名”倾向。80年代中期后,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叙事主体的立场由前期的单一肯定离土到疑惧离土的转变。第二部分“乡土风”到“城市味”——叙事风格的转变不管从作为乡土小说发展一域的80年代以来关注离土现象乡村小说与乡土小说比较,还是纵观离土现象乡村小说自身发展,其审美特征都是一个逐渐淡化乡土风味的过程。(一)从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到“农村题材小说”,“乡土味”经历了从魇足到点缀的变化;(二)在80年代中期前关注离土现象的乡村小说中,乡野之风日渐回吹,乡土风味较“农村题材小说”有所增强;(三)在80年代中期后关注离土现象的乡村小说中,乡土味逐渐被城市味所取代。第三部分无法回避的现实——现实主义叙事方法本部分对80年代以来关注离土现象的乡村小说的叙事方法作了概括:从叙述内容到(一)线串面——线面性文本结构及(二)客观展示性语言:写实性语言,这类作品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然而是否真正达到批判现实主义应有的精神深度还有待讨论。通过分析,我们看到80年代以来关注离土现象的乡村小说在叙事方面的一些特征。叙事方面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对现实缺乏整体把握,相当部分作家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深刻变革,感到了困惑甚至惶惑;面对现实时缺少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来反映这个时代;在叙事风格上乡村小说的乡土风味正在被城市风格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