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能改变机体内分泌功能并对机体、后代或(亚)群引起有害效应的外源性物质,其对接触人群生殖功能的影响比较明显,能引起人类的生殖障碍、发育异常及某些生殖内分泌肿瘤等。研究表明,某些职业环境中低浓度的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物质,如某些农药、铅、镉、苯乙烯、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类等,可对接触女工的生殖系统产生损害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职业环境可疑内分泌干扰物对接触女工生殖系统造成的损害,更好地保护女工的生殖健康与安全,并为女工劳动保护法规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课题是生殖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采用女工职业健康调查表进行女工生殖健康的问卷调查。在已有4000份样本的基础上,继续整群抽取6800名年龄在20到50岁之间的已婚育龄女工,合计共108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56份,包括接触可疑内分泌干扰物、作业工龄至少一年的一线生产女工4568名和3788名对照组。接触组主要工种为农药、塑料和化工。 数据经整理后输入SPSS11.5作统计分析,单因素卡方检验比较接触组和对照组月经功能、妊娠功能、新生儿不良情况和内分泌相关肿瘤患病率之间的差异;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女工生殖功能的危险因素。 本次调查显示,生产车间中存在的职业环境可疑内分泌干扰物的浓度均属低浓度,且都未超过国家标准。 接触组女工与对照组相比,月经异常患病率、经期异常率、周期异常率和痛经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接触组女工月经周期异常率随接触工龄的增加有线性增高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药、化工、塑料女工间月经异常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触毒物、个人疾病史、人工流产史、生殖肿瘤史为月经异常的危险因素,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