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咏史诗是我国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品类,它滥觞于先秦,正式出现于东汉,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至唐朝时达到了鼎盛的状态。但是具体到唐朝,论者多以为中晚唐是咏史诗的成熟期。事实上,咏史诗在初盛唐时,通过将汉魏六朝的咏史诗提供的有益可能变为了现实,以及与其他诗体的融合,并在咏史诗中加入了新的因素,就已经将咏史诗推向了成熟。中晚唐的咏史诗虽然数量激增,但从本质上说中晚唐的咏史诗人只是在把初盛唐就已经成熟起来的咏史诗固定下来,并揉进了备自的风格形成了许多模式而已。这些模式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的只是技巧层面上的圆熟,而不是精神实质的进益。中晚唐咏史诗人所做的,不是将咏史诗推向成熟,而是在咏史诗已经成熟之后,实现了咏史诗的转型。为了论证以上观点,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一,咏史诗的发生。通过对萌芽状态的咏史诗的分析,指出它们对后世咏史诗的启示意义。其二,咏史诗的发展。论述汉魏六朝的咏史诗为以后咏史诗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可能。其三,咏史诗的成熟,论述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如何将咏史诗推向成熟。其四,咏史诗的转型。论证中晚唐的咏史诗在题材、体裁、手法等诸多方面并没有突破初盛唐的发展,以及这种情形之后的时代原因和心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