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合成了三个系列共26种液晶化合物,即对烷氧基邻甲氧基偶氮苯羧酸胆甾醇酯类化合物(I)、对烷氧基联苯羧酸酯类化合物(II)和对烷氧基邻甲氧基偶氮苯羧酸酯类化合物(III)。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红外光谱(IR)确认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用示差扫描量热(DSC)和偏光显微镜(POM)对其液晶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1)系列I中,以卤代烷、对氨基苯甲酸、2-甲氧基苯酚和胆甾醇为主要原料,共合成了12种化合物,全部具有液晶性质。当该系列化合物烷氧基中的碳原子数目n<3时,化合物不呈现向列相,只能呈现胆甾相。当n≥3时,化合物呈现出向列相、胆甾相两种相态。苯环对位取代基的链长对该系列的熔点、清亮点温度和介晶相范围有明显影响。当n<10时,清亮点和熔点随着碳原子数n的变化遵从一般规律,即清亮点以锯齿状趋势稍有下降,而熔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当n>10时,清亮点和液晶相范围随着碳原子数n的增大而急剧减小,这归因于过长的碳链严重阻碍了液晶相的形成。(2)在系列II中,以卤代烷、4-羟基联苯羧酸和2-氟-4-羟基苯腈为主要原料,共合成了11种化合物,所有化合物都具有明显的液晶性质。探讨了烷氧基对该系列的熔点、清亮点温度和介晶相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10时,熔点和清亮点随着碳原子数n的增大而减小,而相变温度范围则逐渐减小;当n≥10时,熔点和清亮点较前几个化合物略有增长。(3)在系列III中,以卤代烷、对氨基苯甲酸、2-甲氧基苯酚和2-氟-4-羟基苯腈为主要原料,共合成了3种化合物,且都具有液晶性质,清亮点和液晶相范围相比系列I中具有同等碳原子数目的化合物较低,这是由于分子中缺少胆甾醇这样的大基团,并且甲氧基的取代破坏了系列III化合物的平面共轭结构,使这一系列化合物分子之间不能像系列II中相应化合物那样紧密排列,其液晶相稳定性下降,因而使得系列III具有较低的清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