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1段)端对端血管搭桥显微解剖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采用尸头标本模拟手术,探索经远外侧入路后循环搭桥手术中新的枕动脉分离方式及枕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P1段端端吻合的可行性,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为后循环搭桥提供新的选择。  方法:  11例(共22侧)新鲜尸头标本进行双侧编号,参照文献进行防腐及血管灌注处理。随机抽取16侧,置侧俯卧位(3/4俯卧位),头架固定,采取远外侧入路,2例标本的右侧采用传统的逆向分离技术由浅到深逐层分离枕动脉,余14侧采用新的顺向分离技术由深到浅分离枕动脉,观察枕动脉自乳突后缘开始的行程及毗邻结构,并测量枕动脉各段的直径及长度,重复操作积累经验。再次随机抽取16侧,常规手术入路开颅,除去骨瓣,磨钻磨除枕髁后内侧1/3,咬除同侧半寰椎后弓,型剪开硬膜,除去枕大池蛛网膜,分离并辨别小脑下后动脉各段及穿动脉数量,试模拟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P3段端侧吻合及新的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P1段端端吻合,记录16侧标本中各术式的成功率,测量枕动脉自乳突尖后缘到小脑下后动脉P3段、P1段行血管吻合所需长度及行血管吻合各段血管直径,测得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整理,实验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卩来描述,数据分析是采用t检验,以P<0.05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顺行枕动脉分离时,以SOM为定位标志寻找OA是一种可靠方法,在14侧尸头中均得到验证。有57.14%的标本(8/14),在头皮瓣反折时于SOM外侧缘立即发现了OA。发现可见OA的长度平均为2.75±0.88cm。其余42.86%(6/14)中,采用顺行方法游离SOM的侧缘,最终找到OA。OA在手术切口上缘距中线的平均宽度为(5.31±1.00)cm,OA在上项线处距中线平均宽度为(3.28±0.57)cm。沿OA走形在枕下肌肉中逐步分离,穿过帽状腱膜下组织到达OA枕段,测得OA的全部长度为(12.76±1.14)cm,枕下段二腹肌后腹附着处OA的平均直径为(1.96±0.24)mm,枕下段穿过上项线的平均直径为(1.31±0.15)mm,手术切口上缘OA枕段平均直径为(1.14±0.13)mm。  2.16侧OA-P1旁路模拟中成功率100%,这表明从起点将PICA切断并从神经根之间拉出后行OA-P1端端吻合血管重建更容易成功。P1/P2段的穿支动脉的平均数量(1.06±0.77)支明显少于P3段的穿支动脉的平均数量(3.62±1.71)支(P<0.05),而且PICA第一支脑干穿支距离其起点的平均长度为(6.89±2.76)mm,加之穿通动脉迂曲,这些使得P1从起点离断后具备一定的移动度。以副神经为参照,当P1未离断时,副神经深方PICA平均长度为(11.42±7.84)mm,P1离断后,可移动到副神经浅表的PICA平均长度为(9.73±4.02)mm,这明显使吻合位置位于副神经浅表,使OA-P1段端端吻合血管重建中OA(从二腹肌贴附处到翻折于副神经浅表的P1段吻合处)的平均长度为(3.02±0.50)cm,OA-P1搭桥比OA-P3搭桥完成吻合的OA长度更短(P<0.05)。PICA起点的平均直径为(1.74±0.30)mm,吻合处OA的平均直径为(1.58±0.24)mm,两者口径匹配(P=0.087>0.05)。  结论:  1.远外侧入路中,将皮肌瓣作为一层翻起,以SOM外侧缘OA以及上项线处OA预估移行点可以预判OA走形,顺行由深到浅分离枕动脉在解剖上是可行的,它比逆行由浅到深逐层翻起皮肌瓣分离枕动脉有利于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枕动脉损伤。  2.模拟手术证明OA-PICA(P1段)行端端吻合血管重建具有可行性。它具有成功率高、移植血管短、路径直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颅内外血管搭桥。它为那些因PICA尾袢细小或缺如、双PICA距离太远而无法行PICA-PICA侧侧吻合、OA-PICA(P3)端侧吻合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其他文献
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理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以往有研究表明足细胞的靶抗原成分阴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