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2004年中央政府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河南省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但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影响河南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三农”的现状,其中对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分析是对“三农”现状的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我省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为我省不同发展程度农村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进而为“中原崛起”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本论文就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基于河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和河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利用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包括济源市)的农村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分析省内各省辖市的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及其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措施,对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以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把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四个发展灰类,分别代表高等发展类、中高等发展类、中低等发展类和低等发展类。结果显示,郑州、济源属于第一发展灰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洛阳、安阳、鹤壁、焦作、许昌属于第二发展灰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高等。开封、新乡、漯河、三门峡、南阳、信阳属于第三灰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属于中低等。平顶山、濮阳、商丘、周口、驻马店属于第四发展灰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结合分析结果,针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经济,本文分别分析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相信,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全可以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各地农村为“中原崛起”的早日实现,尽到自身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早日使河南真正成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农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