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文化的概念定义与内涵外延问题已有诸多学者探讨,但发展到现在学界始终没有比较统一的概念,虽然“红色文化热”最早来源于红色旅游概念的提出,但红色文化并非以旅游话语阐释,而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形成的一系列可移动及不可移动文物、遗址与建筑群、文献、文艺作品、制度以及凝结在其中的精神和道德传统。红色文化并非一种“过去的”、“回忆的”文化,而是广泛存在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如何加深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是新时代颇为重要的课题。而红色文化的阐释研究,对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的阐释可分为不同的时期。1949年-1976年间,中国共产党将红色文化的阐释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将整个社会构建成完备的红色文化空间,使人民群众浸染其中,极大地提高了其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在这段时期的一段时间里,也出现了红色文化的阐释失当,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极“左”错误的一个原因,红色文化的阐释权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反思历史,而多元文化的涌入也冲击着红色文化的主导地位,红色文化的阐释一段似乎被遗忘。但是在1990年后,红色文化重新被重视,而后直到2003年,随着“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提出,国内再次兴起了红色文化的热潮。在这一段时间,对红色文化的阐释处于重构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政治阐释、旅游阐释、历史阐释等多种阐释模式相互碰撞,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阐释,重视互联网媒介的作用,构建人-物之间的文化纽带。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内涵的阐释,主要体现在对崇高性的阐释,对革命性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时代性的重提等方面。在红色文化阐释的载体方面,中国共产党利用革命博物馆与纪念馆、红色艺术、标语口号等手段推进阐释,进入新时代以来,还不断推进互联网作为载体的阐释。在阐释特点上,表现为政治维度和历史维度的高度统一、大众化的重视等。当前,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的阐释依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红色文化阐释话语体系的使用困境,这主要体现为政治话语与历史阐释话语的矛盾,旅游话语与严肃阐释话语的矛盾,教育话语与公众阐释话语的矛盾。二是红色文化阐释中叙事逻辑的困境,这包括敏感事件、敏感人物以及犯过错误的人物的“阐释缺位”与“刻意回避”,以及高度抽象化或过度符号化的叙事逻辑和工具化的阐释逻辑,前者对红色文化阐释的原真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则损害了公共阐释中的可接受性。三是红色文化阐释在新时代遇到的新挑战,其中包括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阐释遇到的挑战,以及将红色文化的阐释与极“左”的话语体系混为一谈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若干对策,主要是:始终坚持阐释话中政治性的中心地位,将红色文化的崇高性与大众性、人民性的阐释相结合,避免红色文化阐释过程中的异化;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红色文化阐释模式;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