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增暖背景下我国降雪的变化特征分析与预估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c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和天气现象台站资料,在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和相关分析进行降雪分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46a来,我国降雪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和长期气候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年平均降雪量总体呈弱减少的趋势。在气候增暖的背景下,除高纬度和西藏高原部分地区,淮河流域部分地区外,其它地区年降雪量基本都是减少的。Mann-Kendall检验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确实发生了突变,且目前增加趋势显著。同时,利用20世纪模拟试验(20C3M)的结果与台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检验各个模式对中国地区降雪的模拟能力,从空间相关、时间相关、降雪的变化、趋势预测和模拟偏差方面进行分析,挑选出七个对中国降雪模拟较好的模式来进行21世纪的集合预估。模式集合预估表明,除长江中下游的降雪中心外,模式集合预测能较好得模拟出我国降雪的空间结构特征。在降雪随时间的变化中,排放高的情景要比排放低的情景降雪量少,且时间越推后,降雪减少得越厉害。在未来的89年间,巴颜喀拉山、东北北部是降雪增加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新疆北部、祁连山降雪都减少。
其他文献
传统的全球气候模式水平尺度远远大于自然界中云的水平尺度,影响了气候模拟和预测的准确性。本文将一种称为随机云产生器(SCG)的次网格云描述方法以及与之相结合的辐射计算方
本文使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整编的2001-2006年的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资料,首先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尺度季节变化特征、区域分布情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全球客观分析NCEP/NCAR资料以及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WRFV2.1对2007年7月江淮地区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着重研究这次过程中的中尺度重
利用全国631(743)站1951-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以及NCAR/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近50a以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平均特征、年际变化、时空分布特征、极
暴雨洪涝灾害是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本文首先从提高雷达资料的准确性角度出发,研究了雷达系统的质量评估。 利用探空资料和NCEP每隔6小时的1°×1°的资料对发
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这些瑰宝中有一颗夜明珠光耀千年,它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轼这首咏月的词胜在哪里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这种上来就问的写作手法类似于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把酒问天”是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