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红玛瑙是一种隐晶质矿物集合体,属于玛瑙的一种。自然界中天然产出的红色宝玉石非常稀有,像南红玛瑙这样拥有鲜艳的红色,又同时具备油润光泽的玉石可谓是目前市场上独一无二的。此独特性使得南红玛瑙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收藏保值的最佳选择。本文结合了前人对南红玛瑙研究的成果和野外矿区实地考察,介绍了南红玛瑙的市场情况、产地分布及分类;并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仪测试、电子探针数据等实验方法对南红玛瑙的结构构造、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显微拉曼光谱仪对南红玛瑙的致色元素和致色矿物进行了分析;结合矿区的地质条件和历史构造运动简单的分析了南红玛瑙的成矿环境及成因。近年来,南红玛瑙在市场上迅速蹿红,价格不断上涨,原石供不应求,好料更是难得。南红玛瑙主要有两个产地,云南保山和四川凉山,云南保山的产量不大,并且多裂,而凉山产出的南红玛瑙则相对较完整。凉山南红玛瑙按颜色主要分为柿子红、玫瑰红、樱桃红、红白料、冰飘、缠丝等几大类。通过电子探针数据测试出SiO2的含量高达95%以上,其它含量较少,说明南红玛瑙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其成分较为纯净,杂质较少。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南红玛瑙在单偏光镜下为无色,在正交偏光镜下观察为隐晶质结构,可分为纤维状结构和粒状结构,可见形态为纤维按生长环带定向排列或长纤维、短纤维和细粒状定向排列,几乎不可见包裹体。通过红外光谱仪测试南红玛瑙在2000~2800cm-1范围内有Si-O键的吸收,在3800cm-1有Si-O键的双倍吸收,说明南红玛瑙的结构是隐晶质玉髓向显晶质石英过渡的一个过渡结构。通过对南红玛瑙的粉末进行XRF测试,测试结果为南红玛瑙中除主要化学成分SiO2以外,还有Fe2O3、Al2O3、MnO、Cr2O3、CaO、MgO、TiO2、等化学成分,Fe2O3的含量为0.61%~1.26%,MnO的含量为0.05%~0.14%,Cr2O3的含量为0~0.2%。随着Fe2O3的含量升高,南红玛瑙的红色随之越浓,说明其主要致色元素为Fe离子,其致色成分为Fe2O3,而Mn离子和Cr离子的含量对南红玛瑙的成色也有所影响,初步判断为MnO含量越高,南红玛瑙的红就越偏玫瑰色,Cr2O3含量越高,南红玛瑙的红就越鲜艳;部分透明度较好的南红玛瑙肉眼可见颜色是由红色的细小颗粒聚集而成,经显微拉曼光谱仪对此红色颗粒进行测试,谱图显示在290 cm-1、610 cm-1、1320cm-1有明显峰值,证明此颗粒为赤铁矿。因此,可以说明南红玛瑙中主要致色元素Fe离子是以赤铁矿的形式存在的。南红玛瑙为杂质致色,其赤铁矿颗粒的分布导致的南红玛瑙颜色的分布,显微镜下发现赤铁矿颗粒在南红玛瑙中的分布呈三种形态,第一种以沿南红玛瑙本身生长环带分布的微晶—显微隐晶微粒出现;第二种以浸染状、弥散状或星云状分布的隐晶微粒出现;第三种是沿裂隙呈细脉状贯入,并按原生长环带扩散分布。推测第一种为原生致色,第二种和第三种为次生致色,致色原因与南红玛瑙成矿环境有关。根据该区野外实地考察以及对南红玛瑙原石和围岩的分析,推断南红玛瑙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型矿床。形成时代为二叠纪晚期,其物源为玄武岩岩浆喷发作用形成的热液。成矿过程分为原生成矿和次生成矿,原生成矿为岩浆热液在玄武岩气孔中进行结晶成矿,在高温富氧环境下使Fe2+氧化为Fe3+,进而在南红玛瑙中形成赤铁矿颗粒,此颗粒使南红玛瑙呈红色,颗粒的成色与成矿过程保持一致,由于岩浆多次喷溢导致了成矿环境的改变,使得南红玛瑙形成了圈层状,高温和高压使南红玛瑙纤维化;次生成矿主要发生在二叠系晚期和三叠系早期,由于玄武岩的风化剥蚀后,使得南红玛瑙赋存于以凝灰岩为主的火山碎屑岩中,其次生矿床赋存于宣威组底部的底砾岩和东川组底部的残积层。与成矿作用有直接关系的是偏基性凝灰岩和以凝灰岩为主的火山碎屑岩。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与宣威组之间所夹的凝灰质火山碎屑岩直接控制着南红玛瑙矿产的产出与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