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冠醚与客体分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受到冠醚空腔的尺寸大小、空腔杂原子的孤电子的影响、客体阳离子分子的大小和溶剂溶剂化能力的影响,18-冠-6-醚分子也与金属铯离子形成夹心饼干结构,从而可以通过冠醚与金属离子形成超分子聚合物导电凝胶。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构建超分子自组装导电凝胶材料,由于其柔韧性、良好机械强度和弹性以及外界刺激响应性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新型电子产品等方面。本文以4-吡啶酮为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醚与客体分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受到冠醚空腔的尺寸大小、空腔杂原子的孤电子的影响、客体阳离子分子的大小和溶剂溶剂化能力的影响,18-冠-6-醚分子也与金属铯离子形成夹心饼干结构,从而可以通过冠醚与金属离子形成超分子聚合物导电凝胶。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构建超分子自组装导电凝胶材料,由于其柔韧性、良好机械强度和弹性以及外界刺激响应性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新型电子产品等方面。本文以4-吡啶酮为前体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凝胶酰腙前体3a-e,以及对二苯并-18-冠-6醚进行一定修饰,合成4’,4’’(5’’)-二甲酰二苯并-18-冠-6-醚前体4。通过对溶剂筛选,我们发现在二甲亚砜溶剂中前体3a-e与4可以形成超分子低聚物凝胶。在对体系添加18-冠-6-醚与硝酸铯特定的2:1结合比下,体系也能够形成凝胶。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试证明前体3b与4在二甲亚砜溶剂中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低聚物。同时,我们也通过核磁滴定证明了18-冠-6-醚与硝酸铯在形成2:1的夹心饼干结构后,并且证明了前体3b与4形成了酰腙结构。我们对制备的凝胶进行性能测试,发现超分子凝胶可以在60℃下具有凝胶-溶胶的转变,证明了这种超分子凝胶是一种良好的自愈合材料。通过利用Gaussian 09软件我们证明了18-冠-6-醚与铯离子在形成2:1的夹心饼干结构相对稳定。通过雷磁电导率仪我们发现单体3b、单体4以及硝酸铯存在下,体系是一种良好的导电材料。因此,本文中利用制备的凝胶直接作为导体与LED灯泡直接串联在一个电路了发现灯泡发光,表明超分子聚合物凝胶在柔性电子材料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动汽车和便携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理论容量相对较低的石墨负极已经不能满足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的要求。因此寻找新型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至关重要。在新兴的负极材料中,硅负极材料以极高的理论容量(3580 m Ah/g)、丰富的自然储存、较低的脱锂电压平台(0.4 V)和低的成本而备受关注。然而,硅负极材料存在本征电导率差和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严重、SEI膜持续再生、极片结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
丙炔醇是生产丙烯醛、丙烯醇和维生素A等重要医药产品的原材料,主要用于合成医药、农药、电镀行业的光亮剂、除锈剂、石油开采,也可用作溶剂、氯代烃类的稳定剂、杀菌剂、除草剂等。丙炔醇的热力学数据对于丙炔醇制备和分离提纯的设计、模拟和优化十分重要。尽管目前已有相关文献开展丙炔醇工艺改进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丙炔醇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和研究少有报道。本文基于双循环汽液平衡作用原理以及研究物系对于实验条件的要求,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寻找一种低成本、无污染、可持续的新型能源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目标。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s)因其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低工作温度和燃料易储存等优点,有望在未来大规模代替化石能源。但其阳极催化剂存在成本高、催化活性低、抗中毒性弱和稳定性差等致命缺陷。使用能够提高甲醇催化氧化速率和增加对一氧化碳耐受性的催化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论文结合氧化石墨烯(GO)和
三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尖晶石结构、多重氧化态和高理论比电容等特点,被广泛地作为超级电容器的高级电极,这对超级电容器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在本论文中,以泡沫镍为基底原位生长Mg Co2O4材料,通过二次水热制备出了Mg Co2O4复合材料并深入研究其电化学性能,在测试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导电剂和粘结剂。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泡沫镍上原位生长了3D分层多孔状的Mg Co2O4@Co Mo O4电
金属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金属材料,工业上主要采用电沉积法生产金属锰。锰电沉积过程存在能耗高、电流效率低、阳极泥多等诸多问题。同时,电解过程还存在多重电化学反应耦合的非线性行为,如阳极电势振荡、金属分形生长。非线性行为降低了体系的稳定性,增加额外能耗。因此,寻求高电催化活性的阳极材料,调控电解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是实现电沉积过程节能降耗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混沌电路耦合强化电极反应过程,调控阳极振荡行为及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移动设备、人工智能设备等高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循环性能。钛铌氧化物(Ti Nb2O7)因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并且在锂离子的脱嵌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可逆性较高,在充放电过程中不会产生锂枝晶和SEI膜,说明钛铌氧化物是一种颇有前景的新型负极材料。然而传统的钛铌氧化物因
过渡金属硫化物八硫化九钴(Co9S8)作为转化型锂电负极材料,因具有理论容量高、成本低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其电导率较低,且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体积膨胀的问题。因此,研究者们采用表面包覆、形貌调控以及掺杂等手段对其改性进而来提高电化学性能。本文中主要通过原位合成法制备了Co9S8@C复合材料、Co9S8/CNTs/C复合材料和Co9S8/C纳米管,并对复合材料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作为能量转换装置,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s)是目前的热点研究对象,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相比,碱性环境下AEMFCs能够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对未来的商业化具有深远意义。其核心组件阴离子交换膜(AEMs),对AEMFCs功率输出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电导率、吸水以及溶胀是AEMs的重要特性,但是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平衡制约的关系:离子是以水合离子的形式迁移,因此吸水有利于电导率的增加,但是过度吸水也
贵金属具有优越的电学、光学等物理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的众多领域,由于其价格昂贵,在应用中多以颗粒或薄膜状态出现,研究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来制备高产量和各种形貌的纳米结构贵金属薄膜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是制备贵金属Pt薄膜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乙酰丙酮铂族配合物具有易升华、产品纯度高等特点,能制备高质量的Pt薄膜。由此开展了MOCVD技术制备Pt薄膜工艺初探,进
纳米零价铁(NZVI,n Fe~0)广泛用于将高毒性Cr(Ⅵ)还原为低毒性Cr(Ⅲ)。由于NZⅥ具有易聚集性,开发NZⅥ的优良载体具有一定前景。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已被认为是一类及其重要的多孔材料。在本研究中,通过简单的原位生长方法,利用多巴胺(DOPA)作为桥梁将NZⅥ固定在多孔的Tp Pa-1 COFs基底上,得到复合材料Fe~0/Tp Pa-1@DOPA,能够有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