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肝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肝胆期对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重要影像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于洛阳市中心医院接受MRI检查且确诊为肝硬化伴有肝内结节75例患者(共计89个结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9个病灶中,病理结果显示21个肝硬化结节(再生结节3个,不典型增生结节18个);有59例68个病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肝癌。所有病例均行GD-EOB-DTPA动态增强及肝胆期MRI扫描。将全部患者图像分为无肝胆期组(包括同反相位、T2WI压脂、DWI、LAVA动态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和有肝胆期组即在无肝胆期组图像基础上增加肝胆期图像,观察每个病灶的信号强度、形态特征、边缘情况,增强后扫描各病灶强化方式(以周围肝实质作为参照,确定其在强化过程中信号变化),以及肝胆期信号表现。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相对照。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对比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信号及强化类型特点;计算有肝胆期组和无肝胆期组对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无肝胆期及肝胆期MRI典型表现:RN主要表现为T2WI上低信号,强化方式是缓慢上升型,肝胆期为等或稍高信号;DN表现为T2WI上高或低,以速升缓降型,可有结中结特征,肝胆期呈稍低或等信号;SHCC则为T1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速升速降型,肝胆期呈低信号。 (2)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无肝胆期及肝胆期检出率:89个病灶中,病理结果显示其包括21个肝硬化结节(再生结节3个,不典型增生结节18个),占比23.60%,其中无肝胆期组共计检出 17 例与病理诊断结果吻合,检出率为80.95%,有肝胆期组共计检出19例,检出率为90.48%,有肝胆期组对肝硬化结节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肝胆期组(P<0.05);从病灶大小、位置以及结节类型的检出情况相比,有肝胆期组在病灶大小≤1cm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肝胆期组(P<0.05)。89个病灶中,病理结果显示小肝癌68个,占比76.40%。其中无肝胆期组共计检出60个病灶,有肝胆期组检测共计检出67个符合病理结果,检出率为98.53%,明显高于无肝胆期组检测的88.24%(P<0.05);从病灶大小、位置的检出情况相比,有肝胆期组在病灶大小≤1cm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肝胆期组(P<0.05),在病灶大小>2cm且≤3cm和>1cm且≤2cm以及病灶位置的检出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无肝胆期组和有肝胆期组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和真阴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肝胆期组的假阴性率明显低于无肝胆期组(P<0.05);有肝胆期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53%、90.48%、97.10%、95.00%以及96.63%,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无肝胆期组(P<0.05),无肝胆期组和有肝胆期组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肝胆期对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均高于无肝胆期,因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肝硬化患者早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