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秸秆覆盖及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重穗型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与厢沟灌溉方式条件下,传统浅水层灌溉、浸润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对产量的形成、干物质积累、植株含水率、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水稻上三叶SPAD值、根系形态指标、根系活力及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对保护性耕作下F优498这种重穗型杂交稻而言,源不足是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中:1.翻免耕相比,翻耕比免耕产量更高,翻耕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水稻干物质积累均高于免耕;剑叶净光合速率高于翻耕处理;免耕协同干湿交替灌溉处理能有效缓解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的衰减,为水稻后期物质转运提供保障,实现水稻的高产。2.免耕下覆盖秸秆比不覆盖秸秆产量更高,原因在于其更多的每穗粒数。无论覆盖秸秆或不覆盖秸秆有效穗数均不足,导致产量并没有大幅提高。水稻于物质积累量、植株的含水率、齐穗后上三叶SPAD值、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及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不覆盖秸秆处理,其中秸秆覆盖协同干湿交替灌溉处理能有效缓解后期水稻上三叶SPAD值和根系活力的衰老速度,为实现高产奠定了基础。3.但无论翻免耕稻或秸秆覆盖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通过增加结实率或千粒重推动叶片光合生产能力提高从而继续提高产量的可能性很小,只有通过增加分蘖数和每穗粒数实现强源扩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源库矛盾,实现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灌溉方式间干湿交替灌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相对较高,其在覆盖秸秆条件下产量更高。4.翻免耕条件下,0~10cm土壤容重分蘖期至齐穗期逐渐减小,齐穗后略有增加,得出表层土壤容重更易受到水稻根系等因素影响而逐渐减小。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0-15cm土壤容重在水稻生育期内逐渐增加,免耕秸秆覆盖下的容重略高于不覆盖处理,且浸润灌溉容重增加明显。5.保护性耕作与灌溉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1)翻免耕条件下,0-10cm和10~20cm土层全氮和有效氮免耕高于翻耕,20-30cm土层全氮含量免耕低于翻耕,有效氮齐穗前免耕高于翻耕,齐穗后与全氮一致;全磷和有效磷含量0~10cm、10~20cm和20~30cm均为免耕低于翻耕;0~10cm全钾和有效钾含量免耕低于翻耕,10-20cm全钾齐穗前免耕高于翻耕,齐穗后则为免耕低于翻耕,20-30cm全钾和有效钾均为免耕高于翻耕。灌溉处理对土壤全氮、有效氮和全磷、有效磷含量以浸润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较好,其中翻耕下干湿交替灌溉含量最优;全钾、有效钾灌溉处理影响也达显著水平,但灌溉方式间差异不明显。(2)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全氮、有效氮、有机质向表层土壤富集。其中浅水层灌溉有助于全氮(0~10cm)、有效氮、有机质含量增加;干湿交替灌溉和浸润灌溉有利于10~20cm全氮含量的增加且有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另外,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在水稻整个生育时期内逐渐降低,0~10cm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含量逐渐下降幅度覆盖秸秆小于不覆盖秸秆;10~20cm下降幅度情况相反。由此推断,秸秆覆盖补偿了土壤中的养分,使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缓解了磷、钾的下降幅度。灌溉方式对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影响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另外厢面中间行土壤肥力与厢面边行差异不明显,但边行产量在总产量中占比很大,可以认为:边行产量与土壤肥力关系并不紧密。6.无论翻免耕或秸秆覆盖下,水稻产量均以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最高,其中秸秆覆盖协同干湿交替灌溉较好。与传统浅水层灌溉和浸润灌溉相比,干湿交替灌溉有助于缓解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齐穗后上三叶SPAD值、根系活力的衰老速度,有利于提高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同时,其在土壤氮、磷、钾含量上与另外两种灌溉方式间也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干湿交替灌溉结合秸秆覆盖是最佳的栽培方式。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