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第四纪硅藻初探及古黑潮迁移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藻是海洋微体古生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生态分布与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迁移及水体营养有密切关系。沉积物中的化石硅藻蕴涵着大量的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的信息,能为全球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以及暖流运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在古海洋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以冲绳海槽第四纪硅藻沉积样品(即ODP195 航次的1202B 的60 个柱状样品和本区的9 个表层样品)的分析、鉴定和研究为基础,结合有孔虫的氧同位素、AMS14C 测年和其他相关资料,分析本区16ka 年以来古环境和古地理的变化,探讨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黑潮变迁等问题。结果表明: 1.表层硅藻化石分布的基本特征:沿黑潮流向两侧降低,呈现一种低-高-低的趋势,即受黑潮主流影响作用大的区域沉积硅藻丰度高,受黑潮影响作用弱的两侧区域沉积硅藻丰度低。 2. 1202B 柱状样岩芯硅藻种类较为丰富,本次研究共分析鉴定了鉴定出81个种和变种,隶属于32 属,但只有10 种硅藻在岩芯中基本连续分布,且有较高的含量,还有一些圆筛藻也常出现,但其百分含量不高,其余种类仅零星检出,含量极低。  3.根据该岩芯中硅藻种类、含量及硅藻丰度变化特征自下而上共划分了3个硅藻组合带,Ⅰ组合带产出层位61.7m~81.9m,即14 000a~16 000a,是滨浅海沉积环境环境,水体环境较浅,其硅藻贫乏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沉积环境缺乏营养盐类物质,并受到沿岸流和浊流沉积的影响作用,且没有任何受到黑潮流作用的海洋沉积记录;Ⅱ组合带产出层位31m~61.7m,即8 500a~14 000a,是一种浅海环境,水体环境变深。由于所处的气候偏冷,及充足的营养盐类物质,该带硅藻化石很丰富;该带具槽直链藻、柱状小环藻的含量较高,而热带远洋种类较少,受黑潮的影响作用较弱;Ⅲ组合带产出层位为0~31m之间,即从8 500 到至今,是半深海和深海环境,硅藻较丰富,其整体硅藻组合特征及其所呈现的环境特征与现代环境相似,受黑潮流的影响作用强烈,有黑潮主流通过该站位的沉积记录。
其他文献
生态地层学是利用再造古生物群落来分析地层,恢复地质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真实面貌,探索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在划分地层、对比地层和恢复古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深
昌宁-孟连结合带是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板块缝合带,是研究特提斯构造域最理想的地区之一,它保留了洋盆内及洋盆两侧板块的物质组成及演化的重要信息。论文选择昌宁-孟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