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监测慢性重型肝炎并细菌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CRP、IL-37在治疗中水平变化,联合检测PCT、CRP、IL-37水平早期发现细菌感染,持续监测其水平变化预测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探讨其在乙肝病毒感染重症化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为对照组。检测比较入院前观察组、对照组血清PCT、CRP、IL-37水平。将观察组分为好转组(12例)和疾病进展组(18例),检测入院前、抗感染治疗7天、治疗14天血清PCT、CRP、IL-37水平,分析PCT、CRP、IL-37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并观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的肝功能ALT、PTA与IL-37水平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CRP水平、IL-3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进展组和好转组治疗前、治疗14天的CRP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疾病进展组CRP治疗7天时高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疾病进展组CRP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F=5.872,P=0.032),而好转组则呈缓慢下降趋势(F=3.529,P=0.041)。3、疾病进展组治疗7天、14天时PCT水平均不同程度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疾病进展组PCT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F=24.864,P=0.001),而好转组则在治疗7天后呈下降趋势(F=4.247,P=0.037)。4、疾病进展组治疗7天、14天时IL-37水平均不同程度明显低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疾病进展组IL-37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F=6.852,P=0.014),而好转组则呈上升趋势(F=9.125,P=0.021)。5、将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ALT、PTA分别与IL-37行相关性分析,从相关分析图中选择出具有相关性的两变量,得出患者ALT与IL-37无相关性(P>0.05);而PTA与IL-37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862,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CRP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CRP、IL-37水平变化可作为重型肝炎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尤其是PCT与IL-37的变化趋势,PCT变化趋势与细菌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有关,而IL-37变化趋势与体内炎症反应水平有关,IL-37与ALT无显著相关性,而与PTA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