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多种汉坦病毒(Hantavirus, HV)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乙类传染病之一。中国是世界上HFRS疫区分布最广、报告病例最多、受其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截止2010年底,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HFRS病例报告,累计报告发病140多万例,每年报告病例占全球90%以上,多个省份出现过暴发。为及时了解我国HFRS流行动态、掌握流行规律及有效控制高发地区疫情,卫生部于1984年开始在全国多个出血热监测点系统地开展HFRS的流行病学、宿主和病原学监测。多年监测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HFRS疫情总体处于相对稳定期,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改变,我国大多数疫区类型由Ⅰ型(姬鼠型)或Ⅱ型(家鼠型)的单一型疫区逐渐向Ⅲ、Ⅱ型并存的混合型疫区演变。我国主要的汉坦病毒型别(HNTV和SEOV)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且近些年在我国还发现了其它型别的致病性汉坦病毒。我国HFRS疫区范围及分布、高发聚集区范围及分布、季节性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学者利用不同模型和方法(指数曲线、多回归模型、灰色系统GM(1,1)模型、ARIMA模型、Markov模型等)对HFRS发病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但由于这些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在处理非平稳序列的局限性,限制了我们对各疫源地HFRS的周期性特点及引起周期性流行原因的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系统描述我国HFRS的流行特征及周期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可能与疫情特点变化有关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因时、因地制宜的HFRS控制措施与疫苗接种策略提供科学指导。研究目的1.通过分析2005-2010年我国HFRS报告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了解我国HFRS疫区范围、季节分布模式及高危人群的变化,为制定切实可行的HFRS预防控制措施与疫苗接种策略提供科学指导。2.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1980-2010年我国各重点省份HFRS分月发病资料,确定我国HFRS不同类型疫源地的周期性。研究方法1. HFRS流行特征分析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全国汇总及各重点省份2005-2010年HFRS疫情报告资料和人口资料,利用Excel2010分析我国发病趋势及报告病例的人群特征,运用Mapinfo9.5绘制我国分县区发病率分布图,运用SatScanTM7.0分析我国高发聚集区的范围及分布。2. HFRS周期性特点分析收集全国汇总及各重点省份1980-2010年HFRS分月发病数据,利用Matlab7构建的小波分析程序包分析各疫源地周期性特点。研究结果1.2000年以来,我国HFRS疫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8-2010年疫情下降趋缓,各重点省份疫情变化特点不一致,黑龙江、河北、吉林、辽宁等重点省份疫情明显下降,陕西等省份疫情呈现上升趋势;2.2005-2010年,我国报告HFRS病例的县(区)数目约为1200-1400个县/年,5年发病率图结果显示全国(除西藏,青海,甘肃,海南)大多数县区均曾有HFRS病例报告;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2005-2007年我国聚集区主要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和江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西南省份,2007年以后,则主要在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份。3.2005-2010年,男性青壮年仍为HFRS的高发人群,但近年来各省份报告病例中,15-59岁年龄组发病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60-69岁年龄组发病比例逐步提高;不同类型疫源地性别比例特点不同,姬鼠型>混合型(3:1)>家鼠型;职业仍以农民为主,但学生和工人的死亡病例所占比例有升高趋势。4.我国HFRS发病仍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季节高峰,11月为全年最高发病月份。大多数省份春峰发病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秋冬峰发病所占比例在逐步提高。5.我国HFRS疫情存在1年的短周期和10及16年的长周期,黑龙江、内蒙古HFRS发病周期主要为1年,河北HFRS发病周期主要为16年,山东HFRS发病周期主要为10年,吉林、陕西同时存在1年周期和10及16年周期。研究结论1.2005-201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HFRS发病呈现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弹。2.我国HFRS病例分布地区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东地区,呈现地域性和聚集性。2005-2010年,疫情逐步向南方扩散。3.2005-2010年,HFRS报告病例的人群特征较既往出现变化,发病年龄有升高趋势。4.2005-2010年,各重点省份HFRS姬鼠型感染发病比例有所提高。5.1980-2010年,我国不同类型疫源地周期性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姬鼠型疫源地疫情主要受短周期影响,家鼠型疫源地疫情主要受长周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