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岭造山带中段南侧,地处秦岭构造带与下扬子地块的交接部位。通常以城口—房县断裂和铁溪—巫溪隐伏断裂为界,将大巴山构造带自北向南依次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巴山前陆弧形冲断褶皱带(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以及大巴山前陆坳陷带(四川盆地东北部)三个次级构造单元。野外地质调研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内的构造脉体发育十分普遍,且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内发育的脉体特征不同,通过对脉体的野外宏观观察及室内显微镜下分析,对其进行了期次划分,分别为:第一期构造脉体为揉皱脉体,脉体普遍发生了变质、变形现象,主要分布于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内,发育于古生界地层中,为前印支期地质流体的产物;第二期构造脉体为X型剪裂隙充填脉,脉体未发生变质作用,主要分布于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内,发育于古生界和三叠系地层中,为印支期同构造流体的产物;第三期构造脉体为张裂隙充填的脉体,脉体平直且比较干净,在整个大巴山构造带内的前白垩系地层中均有分布,为燕山期同构造流体的产物。分别采集不同期次的构造脉体及其围岩样品,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氢氧同位素和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指示了三期构造脉体均形成于开放的氧化环境中,其物质来源主要为围岩碳酸盐岩活化、重结晶以及大气降水的溶解作用。脉体形成时的流体主要为建造水,该建造水是由大气降水沿地层裂隙流动时与围岩碳酸盐岩发生水岩反应形成的。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分别对第二期和第三期构造脉体进行了应力场分析,证实了第二期脉体为印支末期近南北向构造挤压应力场下形成,第三期构造脉体形成于燕山期的近东西向构造运动中。对第三期脉体的几何特征(宽长比)和空间分布特征(产状)进行了统计,推算出第三期构造脉体形成过程中的应力比(?=(σ2-σ3)/(σ1-σ3))、驱动应力比(R’=(Pf-σ3)/(σ1-σ3))和流体超压(Δsi=Pf-σ3),计算得到?=0.452,R’=0.313,反映了流体压力小于中间主应力,而计算出的流体超压Δsi可达到167Mpa,说明了第三期构造脉体形成时存在有异常高压流体,且这种高压流体可能是由燕山构造运动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