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也日渐凸显。译者对于其自身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定是影响译员选择适当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影响最终的翻译效果。长久以来,译者角色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问题。传统翻译理论观点认为,翻译仅仅是隐身人,应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始终保持隐身和中立,并严格遵守忠实、准确的翻译原则,不得对原话进行增加、删减或改变。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国际各大翻译组织纷纷出台了各自的职业守则,力求其译员恪守中立、隐身、忠实、准确等行为准则。然而,作者在口译实践中发现,要做到绝对中立和完全隐身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行的。相反,在某些情况下,适当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在让译者在翻译中显身反而能达到更好翻译效果。本实践报告是基于作者为山东朗泰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口译服务的经历写作而成的。本次口译实践主要包括商业谈判口译与联络口译两大类型。前者气氛较为严肃,后者较为轻松随意。通过本次口译实践,作者发现翻译行业现有的职业准则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进行盲从。实际上,译者角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根据不同情境在"显身"和"隐身"之间灵活切换。总的来说,口译场景的严肃和正规程度直接影响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的发挥。在气氛严肃、正式的场合下,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的机会较少;而在比较轻松随意、主观意见较多的联络口译中,则恰恰相反。此外,作者还认识到其日常听力训练中选用的材料过于单一,应该广泛接触各种口音,而不应局限于BBC或者V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