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过去之旅:论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与历史哲学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9609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是第一部针对科马克?麦卡锡五本西部小说中的叙事策略及其内蕴的历史哲学智慧的专题研宄。麦卡锡初涉文坛之时就备受史学家谢尔白?富特的赞赏与提携,这一点不为人熟知但却耐人寻味。历史小说家查尔斯?弗雷泽也曾坦言麦卡锡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家。向来深居简出的麦卡锡在他的首次受访中就曾公开宣称小说应“兼容各种人文学科和人类福祉”的文学主张。诚然,麦卡锡一直聚焦历史,然而国内外学界绝大部分对麦卡锡小说的历史探宄限于单部作品且多囿于史实考证。有鉴于此,本文是在跨学科视野下阐释麦卡锡作品多维价值的有益探索,兼顾叙事、历史和哲学三个维度对他的多部小说展开深入系统的剖析,旨在拓宽对其历史研宄的范畴,以便能更好地参透作者的多元审美旨趣,进而唤起更多学者对其西部小说的文本力量的再思考。  诺思洛普?弗莱曾说,文学位于人文学科之中,其一侧是史学,另一侧是哲学。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就在修辞与叙事的层面上把历史编纂、文学书写与历史哲学实现对接,认为它们都“不可避免是一种诗性的建构,因而依赖于比喻性语言的模式。”他就是从“作为文学制品的历史文本”这一着眼点出发来建构自己的历史哲学,并把比喻当作分析历史话语不同层面的工具,认为比喻以及与之相伴的叙事形式构成了种种“历史哲学”的基础。与此类似,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也认为隐喻构成哲学话语的深层结构,哲学话语即文学话语。顺着这一思路,本论文以“形式与内容”互通并重的理念为引,以叙事一历史一哲学为轴,以具体的历史语境为照,探宄的基点是历史,但是这种历史自身早与其他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发生了千丝万缕的交叉与融合,因而在行文中根据文本现实和具体的论证需求借鉴了相关的叙事和修辞学理论、历史哲学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西部史学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等多种批评方法。本论文认为麦卡锡的西部小说是文史哲互根共生的文本典范,也是其创作理念的绝佳注解,基于史实,但又不耽于此,借助比喻和叙事机制的巧妙运作形成了一整套有关如何看待和阐述过去的哲学话语体系,浸染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论文主体由三章构成,分别对《血色子午线》、“边境三部曲”(《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和《老无所依》进行细致解读。这些文本既营造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又以不同的路径诠释了“历史的文本性”的理论主张。此外,我们依次聚焦历史叙事的情节、历史叙事的视角以及历史叙事的危机这三个历史编纂学问题,发现这些文本饱含着对历史与时间、历史与权力、历史与真实这三对范畴的哲性思考。它们表达了一种非线性进步史观、多元历史观和救赎历史观。由此观之,麦卡锡观照历史的角度是多层次的,他以独特的诗性表现手法彰显了一种置身历史、质疑历史、超越历史的三步进阶式的健全历史思维以及穿越时空的历史眼光。只有明悉过去,才能认清现在,面向未来。
其他文献
接受理论把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等问题,看重作品接受者(目的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接受读者的需求,强调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意识对艺
双语教学在中国的开展范围逐渐扩大,很多大学,甚至中小学都开展了双语教学的课程。但是由于双语教学对语言环境、师资和学生水平的要求都较高,双语教学项目在中国的质量如何,是值
本文提出了一种于有别于以往研究中惯用的判断日语被动句类型的方式:通过判断某个日语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原形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此被动句是直接被动还是间接被动。并在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