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从“有限参与者”到“积极拥护者”,再到“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转变。在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将多边主义视为基本立场与核心原则,其内涵包括了四个要素,即以协商对话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为目标,以遵守国际规范为实践路径,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为基本原则。作为非洲最大的多边区域合作机制,非盟在非洲一体化、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对外发出统一声音上扮演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从“有限参与者”到“积极拥护者”,再到“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转变。在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将多边主义视为基本立场与核心原则,其内涵包括了四个要素,即以协商对话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为目标,以遵守国际规范为实践路径,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为基本原则。作为非洲最大的多边区域合作机制,非盟在非洲一体化、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对外发出统一声音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自成立以来,非盟便积极维护多边主义价值原则,保持自身的多边主义特性,不仅在协调非洲大陆内部区域经济共同体关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还在大国、新兴国家、国际组织等多个层面上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拓展非洲的对外友好合作伙伴网络,以实现让非洲摆脱贫困、远离冲突、繁荣统一的愿望。历史上,中国便与非盟的前身——非洲统一组织建立了平等、友好、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关系,在高层交往、经济发展、军事合作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合作。当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非盟《2063年议程》的战略对接、中非双方的发展需求、国际事务上的相互协作需求、对多边主义的相似认知、历史上形成的合作身份认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和非盟之间的关系得到稳步提升。双方建起一系列的多边合作机制,其中既包括实体化机构、常设性使团等硬机制,也包括了各项合作规划、宣言、声明等软机制。中国和非盟在六个层面展开合作行动,具体包括:加强高层交往,完善多边合作机制;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助力非洲经济一体化;实施专项援助计划,共促非洲地区和平与安全;签署多项减贫协议,加强减贫与发展经验互学互鉴;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领域合作,推动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在国际多边舞台协调一致,共同捍卫发展中国家利益,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呈现出“发展与外交并重”的积极参与型多边主义的特点。尽管如此,中国和非盟之间的合作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从非盟自身结构性角度上看,非盟利益协调能力不足、财政资金来源赤字等问题制约非盟发挥建设性作用。从外部势力对非洲的介入的角度上看,存在西方大国借助话语权以塑造负面涉华舆论态势、竞争性多边主义下合作机制碎片化趋势加剧等问题。即便面临一系列问题,区域性组织也已经成为多边主义发挥作用的主要舞台。可以预见的是,非盟将在非洲大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和非盟在2020年12月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也将大力拓展双方合作与发展空间,中国和非盟合作未来前景可期。
其他文献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澳大利亚则是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之一。现有有关在澳中国留学生的文献主要关注他们在澳洲的适应过程,而针对身份建构的研究则相当有限。本文探究了中国学生在留学澳洲期间如何建构自己的身份。17位来自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西悉尼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接受了一对一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就身份认同和建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经历和思考。本文在斯特拉·汀-图米的跨
中波关系从一开始就复杂而含糊不清。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研究者试图对两个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与合作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在两国关系中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种障碍,像世界强国总是试图让其盟友间保持紧密关系,并且不让他们对世界强国的对手奉行独立政策。在中国的全球倡议开始时——新丝绸之路——两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论文《21世纪的中波关系——“一带一路”对两国关系的促进作用研究》的目的是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波兰共
2019年12月,武汉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媒体对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作为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在国际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在危机事件的建构和传播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在其对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中存在歪曲事实、借疫情诋毁中国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2020年1月23日至3月31日期间涉及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自建小型语料库。在批评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研究该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提出,其基本要求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随着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联合国总部讲话等多个场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理念正式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性主张。作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阿联酋积极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2012年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此关系
半岛电视台凭借其非西方的声音、国际化的视角与大胆独特的见解,在国际传播格局中获得了不容小觑的地位,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范围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半岛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阿拉伯各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态度。本文由此出发,以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半岛电视台网站对中美两国疫情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框架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对中美两国相关报道框架进行分
口译中的自我修正指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对自己的译语作出的后续调整。自我修正是口译中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重要的口译策略。然而,汉英口译中自我修正的研究较其他语言对比较有限。本研究基于第八届全国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25名选手的交替传译语料,分析学生译员在汉译英和英译汉两个方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自我修正的频率和次数,对比学生译员两个方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本文采用的自我修正分类框架基于前人对一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作为迄今唯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自1970年莫里森发表第一部小说至她逝世,她一共出版了 11部小说,每一部都获得读者与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国内外莫里森作品相关研究虽异彩纷呈,但从流散的角度阐释莫里森作品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流散作为新兴的批评工具直到近些年才被学界所引介和应用
中匈关系源远流长,但官方关系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两国形成了友好关系,其基础是相似的意识形态。中匈关系多年来保持稳定。从21世纪开始,这种关系进入了黄金时代。从那一段时间起,两国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密切。2004年匈牙利加入欧盟后,中匈两国签署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中国开始认识到这个中东欧小国的重要性,它有可能成为中国加入欧盟的门户。2008-2009年经济危机后,匈牙利
随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多,以及德国高校学历在国际社会的较高认可度,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中国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因此,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和其他文化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他们带来不适感和其他的心理压力。压力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压力情境。压力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几乎没有聚焦于中国留学生的相关研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