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仅是修辞学家研究的重点,也是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乃至认知学家的兴趣所在。隐喻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单纯的修辞学领域逐步向其他学科领域的转变。1986年DanSperber和Deidre Wilson在其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在阐释交际与认知的同时,提供了看待隐喻的新视角。关联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松散的话语”,属于一般话语,不需要特殊的理解能力和程序,它是言语交际中一般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从而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同其它话语理解一样,隐喻的理解以交际双方的“互明”为前提,追求最佳关联。隐喻作为话语中一般认知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结果,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可以得以很充分的解释。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不仅拓展了以往的隐喻研究,同时也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使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格特(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中。他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语际间的一种阐释性用法,追求最佳关联,即听话人在结合当前语境和自己原有知识的前提下,付出适当的推导努力,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格特还提出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种翻译方法,直接翻译能够保留原文语言特征所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努力在为原文设定的语境中达到与原文完全相似的阐释;间接翻译指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或者说原文的基本意义,而不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是语际阐释性用法,二者形成了个“连续体”,间接翻译占据了这个连续体的绝大部分,直接翻译只是其中的一端。《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隐喻。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以《宋词》为个案分析,通过对一系列隐喻译文的分析,评析了译文中隐喻的翻译质量,阐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有效的分析给出修改的建议,以更好的再现原文作者的意图。本研究表明,译者在处理《宋词》中的隐喻时,大多采用间接翻译的方法,译者的交际意图是让读者付出一定的推理努力取得足够的认知效果。动态的语境信息在实现译文最佳关联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部分隐喻并未取得最佳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