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道德经》,虽只有区区五千余字,却让古往今来的中外读者慨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所提倡的―无为‖等的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影响深远,在现代日趋浮躁的今天也有很深的指导意义。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古代《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多种,而各种关于《道德经》的现代出版物则不可胜数了。早在19世纪四十年代,法国巴黎就出现了《道德经》的第一个译本,之后直到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出版之前,西方各国的学者亦尝试对《道德经》进行翻译,这段时间的译本数量不是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只有十余种,之后在海内外便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的热潮,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各种作品也大量出版。本研究将从阐释学的视角,对《道德经》中的解读之要——―道‖字所蕴含的深意及其翻译进行解读,以亚瑟威利的译本为主本,并选取中外译者各三个译本为对照,85个《道德经》爱好者的译本为辅助,以期找出―道‖字多种翻译的深层次原因及特点。阐释学作为一门研究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古老学科为本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从阐释学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理解与阐释的过程,理解为阐释提供了基础。现代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指出,译者既是读者也是阐释者,每个个体所携带的―前理解‖或―偏见‖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语言和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理解译者翻译时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原文本的历时视域与译者的现时视域的融合,还要考虑到译文视域与译文读者的视域融合。同时中国古代典籍高度简洁的语言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势必引起阐释的多样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本研究将从阐释学视角并结合译者的主体性对《道德经》中―道‖字的翻译进行解读,以魏朝王弼《道德经》注释本并结合秦维聪,孙享林的注本为主要参考,以期对道字的含义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收集到的理雅各,Dwight Goddard和爱德蒙莱恩的英译本和林语堂,辜正坤以及许渊冲的译本进行比较,进而呈现其翻译特点及译者如此处理的可能原因。为了找出―道‖在读者中的接受情况及其对―道‖的理解的变化,对韦利的整个译本以及85个电子译本的第一章中―道‖字的翻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道‖字的翻译呈现一种具体化的过程,以期这种尝试能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提供一个创造性、尝试性的解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