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传统村落进行改造,认为传统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不再是目的和终点,而是实现湘西州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对50多个传统村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以下研究成果:(1)解析了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现状及价值特点。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从自然景观、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三个层面对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构成进行解析:(1)湘西州独具特色的山、水、林、气候自然景观基底,是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的基础。(2)把传统村落选址分为“依山型”和“傍水型”;提出“人字形”、“八字形”、“多核心”、“团形”四种村落空间布局形式;将民居建筑形式归纳为12种;从街巷景观、广场景观、村内水系、院落空间四方面剖析了公共空间景观;分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生产空间景观特点。(3)把非物质文化景观分为传统歌舞艺术、传统风俗节庆、传统手工技艺及传统饮食文化四类。(4)指出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是南方山地农耕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及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5)认为它具有体量小、尺度小、地域化特征突出,营造随意,生态适应性强的特点。(6)提出产业结构变化、现代城市化进程冲击、传统村落自身短板是影响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2)首次构建了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评价体系。在遵循层次性、适宜性、以人为本、多方参与等原则的前提下,(1)引入环境评价的PSR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把景观资源分成包含4个准则层、16个项目层、51个要素层的初步框架。(2)对齐心村、岩门古堡村、凉灯村、傍海村四个村落进行景观要素的问卷发放工作,修正评价要素,确定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被景观、村落格局、建筑景观、公共空间、街巷景观、生产空间、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地域特色、政府行为、居民行为、游客行为的14个项目层和36个要素层的景观评价体系,并构造判断矩阵进行权重确认,认为物质文化景观对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大。(3)把36个评价要素分为17个定量指标、19个定性指标,并提出具体评价依据与标准,在评价实践过程中需要将单项指标的评分与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出各要素、各层级得分及最终得分,科学指导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3)提出了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自然景观维护推进到位、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整修到位、非物质文化景观弘扬利用到位、景观软环境落实开展到位的“生态~人工~人文~政策综合体”。(1)对自然景观进行维护是整体控制,重点是维持好自然生态景观现状,加强山体水系、森林湖泊、绿化植被的整体保护,提升传统村落自然生态环境品质。(2)物质文化景观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的重中之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村落整体风貌进行规划整修,并给予依托观光体验农业发展旅游业、依托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业、依托传统建筑景观发展旅游业三种产业依托模式供参考;提出9种新修建筑景观样式及4个不协调建筑景观整修示意;强调以“名花名草名木”打造公共空间植物景观。(3)以旅游开发为导向,对非物质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提出政府主导、社区参与、文化依托、旅游体验的四条旅游开发路径。(4)景观软环境的塑造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所在,需要从政府层面、本土居民、游客层面分别做出努力。(5)以保靖县黄金村为例对景观评价体系及“四位一体”的景观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成进行分析,探明了其特点、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科学构建景观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湘西州传统村落“四位一体”景观可持续发展模式,既保证传统村落的农耕文化承载功能,又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及植物景观,值得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