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40对苹果属(Malus Mill.)引物中筛选出7对多态性较强的引物,对采自全国多个居群的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Pamp.)Rehd.)、山荆子、三叶海棠及丽江山荆子的85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种质亲缘关系的鉴定,以揭示不同居群的湖北海棠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湖北海棠与相近种的亲缘关系,从而为研究湖北海棠不同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及种质鉴定和起源演化等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资料。 本研究所用材料均由野外采集所得,包括山东、吉林、河北、山西、湖南、安徽、云南、浙江8个省区。其中山荆子、三叶海棠被作为外群进行对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总结出了适合提取湖北海棠等含糖和多酚类物质较多植物的基因组DNA的方法,表明经本方法提出的叶片基因组DNA纯度较高。 2.认为经过硅胶快速干燥后的叶片提取的DNA量较大,仅次于新鲜样品,高于腊叶标本上的干叶,适用于DNA分析。 3.7对SSR引物共扩增出84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12个多态性位点,平均多态性为97.8%,平均杂合度为0.73,表明不同居群的湖北海棠之间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4.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产于河北和山西省的山荆子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产于天目山、黄山的湖北海棠与产于云南的丽江山荆子及三叶海棠有较密切的关系;但产于山东的湖北海棠却与山荆子关系更密切。这说明三叶海棠、丽江山荆子、山荆子三个均有可能是湖北海棠的杂交亲本,不同产地的湖北海棠可能有不同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