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代散文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其中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到1980年代这一历史阶段之中,散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地改变。本研究以“十七年”到1980年代的散文创作嬗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对散文文本的分析阅读,力求对两个时期散文嬗变发生的时代文化语境、散文观念、立意题材、艺术手法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的阐释,试图探究散文嬗变与社会时代历史之间的密切联系,挖掘“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与1980年代散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追问嬗变所显示出社会历史时代与文学艺术发展之间复杂的互动关联。本研究除绪论外,由五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十七年”和1980年代的中国当代散文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的依据和价值意义,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坚实有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一章以“十七年”到1980年代散文嬗变所发生的时代语境为切入点,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探究时代发展变化与文艺政策的调整以及作家文化品格重塑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十七年”到1980年代散文的嬗变研究夯实了基础。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作为研究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散文观念、立意题材和艺术方式等方面入手,对从“十七年”到1980年代散文创作的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释。其中,第二章从“散”与“不散”的散文论争、“泛化”到“窄化”的散文界定以及从一元到多元的散文追求三个方面阐释、分析散文观念的嬗变;第三章分别从红色革命历史主题由确立到式微、历史文化意识重新崛起与由聚焦军事、建设题材到关注个体经验书写等几个方面,阐释在“十七年”时期到1980年代这一历史区间散文所经历的宏大主题被解构、被质疑以及取材视角日渐微观化的转变过程;第四章对散文艺术方式嬗变的论述则通过从对细节性真实与典型化手法进行崇高化抒情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坚守到与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融合的转变完成。该章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在“十七年”时期,散文在坚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大纛之下,重视细节的真实和典型化手法的运用,重视散文意境的营造和追求抒情的崇高化,而到了1980年代,散文创作主体力图寻求散文艺术方式的突破与创新,他们弱化语言形式的技巧性,重视“独白”手法和心理情绪结构模式的运用,将小说、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中的艺术技巧融入散文的创作中,并自觉借鉴蒙太奇、意识流等西方文学艺术手法。第五章试图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反思的层面对中国当代散文的嬗变予以整体观照,针对当代散文发展存在对时代、政治与审美矛盾变奏的困惑,散文批评和理论薄弱形成的桎梏等问题,得出未来的散文只有从复杂矛盾的困惑中走出来,同时弥补散文批评与理论的不足,才能走向多元开放和超越创新的结论。结束语部分从整体上对研究进行了审视,在发现自身缺陷不足的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研究者将批评的目光聚焦于90年代之前的中国当代散文研究中,使中国当代散文的研究能更加深化、系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