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礼”探微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ou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孔子的礼学思想,以为孔子言礼,有本有文,故分别论证礼之形上天道义,中心德性义,以及形下文制义,分类研究孔子之礼。礼含三义,一为天地万物固有之理,宇宙生成秩序与总体规则;一为中心之德,乃人内心固有,天命于性,为诸德之统归,孔子归宗于仁而说之;一为人伦秩序,品节制度,礼仪文章,行为规范,动作仪节,器物风俗等凡圣王制作,显迹于文者,虽言三义,其实一礼。然固有根本,形上之天道,中心之情义,实为形下礼文的总体根源与内在依据。本文第一章首先区分了“礼之本”与“礼之文”,然后用大量文献论证礼之三义,认为礼实有天道义,德性义,文制义,论述了宇宙万物之中自有礼之理,人之内心亦固有礼,所谓礼自中出,非由外烁。同时也论述了礼之三义的具体内涵,“道体义之礼”,所谓天地之大经大法,宇宙固有之法则;“德性义之礼”,所谓仁义,诚敬,忠信,中和等诸德之统归,而实高于诸德,统而言之,曰仁。“文制义之礼”,所谓大凡礼理之显相于迹,礼义之发作于文者皆是也。本文第二章论述了礼的特质以及与道关系,探讨了仁与礼的关系,而归结为仁礼一体,并且以三年之丧,探讨与心性情之关联,最后重点论述了礼文之作的形上根源与内在依据,礼出于天,效法天地以成文,礼始于情,本人情而作,而终以养人为本。本文第三章探讨的是方法论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天人合一,本末一体,道器不离的思想方法,归结了礼非独文章制度之谓,亦非独形上之道与中心之德之谓,而实合本质与形式,合上下之道器,合内外之情文而言之,乃所谓礼也。本文第四章阐明孔子论礼的重要意义,即在于归本于内心,以仁充扩礼之生命,仁礼一体的架构,使礼获得生生不息的内在源泉。又论述了礼之三义的意义,认为不言天道义之礼,则礼失其形上之根源,而无所依照;不言德性义之礼,则礼失其内在之感通,而无真实之情。不言形下之礼文,则礼与理无异。最后以孟荀为代表,探讨了其承孔子之礼的不同内涵,从不同维度展开,一性于礼,一取于礼;一大明礼之中心德性义,以为礼乃内心固有,四端之一;一大明礼之文章制度义,以为礼乃安上治民,移风易俗之根本,二者从不同角度实现了礼之三义的完善与发展。
其他文献
在实验经济学领域中公共物品搭便车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也是目前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当前
<正>8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业内称"新国十条")正式出台。新国十条突破了传统保险业基本职能,赋予了现代服务业新的内涵,将构建以保险为核
中国足道养生太极拳按摩师常年累月为顾客作治疗、保健工作,非常辛苦,难免会产生一些劳损伤痛,特别是拇指、食指和腕关节最易受损伤痛.
<正>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中国古代礼仪与习俗的代表,丧服制度究竟起源于何时并且经历了什么样的产生过程,根据现有的资料很难做出考证。然而我们能够从《仪礼.丧服》中的记载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