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中隐逸人物形象的造型及所表现的画面情境进行分析,并结合画中所题陶渊明的诗句,追寻画家创作《陶渊明诗意图册》背后的人生际遇、交友及游踪,以及创作思想的脉络。通过对石涛和陶渊明身世趋同性的梳理,并结合对画家集诗书画为一体创作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对其《陶渊明诗意图册》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进行解读。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所作的诗句平淡朴素、自然明洁。描绘的都是田园生活中的平常事,却在平常无奇的情景背后映透着诗人对归隐后生活的满足和悠然。自隐文化出现以来,“隐”便成了古代士人的另一种出路,石涛作为明王朝后裔,在其一生中同时具备多重身份:士人、画家、僧侣、道士等,最终都指向“隐士”情节。石涛山水画中的人物形象丰富,运用的笔墨技法及产生的画面效果也不尽相同,却寄托着画家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其中《陶渊明诗意图册》是他“隐逸”题材的代表,同时也是他晚年思想沉淀之后的佳作。画中的隐逸人物形象特征突出,采菊、荷锄、怀古、饮酒等形象都生动的揭示出画面的主题。笔墨苍茫古朴,传达出陶渊明弃绝尘世,回归自然的逸想,同时也透露出画家悠然隐逸的情思。石涛在表现形象和内容的同时,融入诗人陶渊明的抒情体验,使之饱含情感,具有一种诗意般的感怀之情。同时石涛在画中隐逸形象的情感体现还与儒道释的思想有关,这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政治背景和不同于常人的身世经历。然而他并没有沉浸在身世的纠葛当中,而是寻求思想的解脱,转向一种深刻的内省,从而达到对一切形式束缚的超越。从石涛的人生际遇中可以探究其与“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石涛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陶渊明诗意图册》中,并将意境上升到了人与境俱忘的精神境界之中,这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石涛一生不停的变换着身份,变换着居住地点,也变换着信仰,却从未变换他的“真”心。他似乎明白一切的形式与符号都是表象,一切的逃避也都是暂时的,于是他将画面推至一个更加永恒的境界。即人与境俱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