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低角型骨性Ⅱ类错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的CBCT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CBCT对成人低角型骨性Ⅱ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前牙牙槽骨形态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成人低角型骨性Ⅱ类错(牙合)前牙牙槽骨形态特征与不同切牙唇倾度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影响此类错(牙合)前牙牙槽骨形态特征的因素,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成人低角型骨性Ⅱ类错(牙合)60例(平均年龄23.12±3.16岁)设定为实验组及个别正常(牙合)20例(平均年龄25.61±3.04岁)设定为对照组,实验组根据切牙唇倾度分为三组(舌倾组、直立组、唇倾组)。经Invivo5软件对CBCT影像三维重建并测量数据,分别对上、下前牙牙槽骨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统计学分析。  结果:  研究一:  1.上前牙区牙槽骨厚度: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上颌中切牙、侧切牙:腭侧根尖牙槽骨厚度、根尖处牙槽骨总厚度组间比较,实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  ②舌倾组、直立组和唇倾组中,上颌中切牙、侧切牙:腭侧牙槽嵴顶、腭侧根中牙槽骨厚度组间比较,舌倾组最小、直立组次之、唇倾组最大(p<0.05);腭侧根尖牙槽骨厚度、根尖处牙槽骨总厚度组间比较,舌倾组最大、直立组次之、唇倾组最小(p<0.05)。  2.上前牙区牙槽骨附着高度: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唇、腭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间距离组间比较,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  ②舌倾组、直立组和唇倾组中,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唇、腭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间的距离组间比较,舌倾组最小、直立组次之、唇倾组最大(p<0.05)。  3.上切牙唇倾度与牙槽骨的相关性:  上颌中切牙、侧切牙:根尖处牙槽骨总厚度、腭侧根尖牙槽骨厚度与唇倾度之间呈负相关性(p<0.05);唇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间的距离与唇倾度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  研究二:  1.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唇侧根尖牙槽骨厚度、根尖处牙槽骨总厚度组间比较,实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下颌尖牙中:唇侧根尖牙槽骨厚度组间比较,实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  ②舌倾组、直立组和唇倾组中,下颌中切牙、侧切牙:舌侧牙槽嵴顶、舌侧根中、唇侧根尖牙槽骨厚度组间比较,舌倾组最小、直立组次之、唇倾组最大(p<0.05)。  2.下前牙区牙槽骨附着高度: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唇、腭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间距离组间比较,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  ②舌倾组、直立组和唇倾组中,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唇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间的距离组间比较,舌倾组最小、直立组次之、唇倾组最大(p<0.05);下颌尖牙:唇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间的距离组间比较,舌倾组最小、直立组次之、唇倾组最大(p<0.05)。  3.下切牙唇倾度与牙槽骨的相关性:  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唇侧根尖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间的距离与唇倾度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  结论:  1.成人低角型骨性Ⅱ类错(牙合)切牙牙槽骨厚度和高度与切牙唇倾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尖牙牙槽骨厚度和高度与切牙唇倾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2.成人低角型骨性Ⅱ类错(牙合)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和高度低于个别正常(牙合)。  3.上切牙舌倾者的腭侧牙槽嵴顶、腭侧根中牙槽骨厚度相对于唇倾者较薄;腭侧根尖及根尖处牙槽骨总厚度相对于唇倾者较厚。下切牙舌倾者的舌侧牙槽嵴顶、舌侧根中、唇侧根尖牙槽骨厚度相对于唇倾者较薄。  4.上切牙唇倾者的唇、腭侧牙槽骨高度相对于舌倾者较低;下切牙及尖牙唇倾者的唇侧牙槽骨高度相对于舌倾者较低。  5.上切牙腭侧根尖牙槽骨厚度、根尖处牙槽骨总厚度及唇侧牙槽骨高度随上切牙唇倾度的增大而减小;下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随下切牙唇倾度的增大而减小,呈负相关。下切牙唇侧根尖牙槽骨厚度随下切牙唇倾度的增大而增大,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核因子K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 B Ligand,RANKL)对软骨的直接作用及作用机制,为关节软骨退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体外
目的:化学性致畸物质四氯二苯二噁英(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可引起小鼠唇腭裂的发生。研究发现母体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可降低唇腭裂发生,母体细胞因子可通过胎盘调
目的:设计并制备HN-1多肽表面修饰的阿霉素(DOX)纳米粒HPD,初步研究其理化性质及对口腔鳞癌(OSCC)移植瘤的体内外靶向性。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一、HN-1多肽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