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三种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260例,根据治疗方式,将病人随机分为三组:阿托伐他汀组(n=88)、辛伐他汀组(n=85)和普伐他汀组(n=87)。检测指标:(1)分别于入院后次日、治疗后7天、14天、1月后空腹抽静脉血4 mL,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hs-CRP)。(2)检测患者的肝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肾功(尿素氮(BUN),肌酐(CREA))。(3)分别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为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4)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量粥样斑块的最大长径和厚度。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液的TG、TC和LDL-C的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而HDL-C的水平呈现上升趋势。阿托伐他汀对血脂的改善效果较佳,其次是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的改善效果略差。(2)三种药物治疗后,均能引起hs-CRP水平的降低,阿托伐他汀的疗效显现的最早。Person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三组患者hs-CRP与血脂水平(包括TG、TC、LDL-C和HDL-C)无显著相关性。(3)三种药物治疗组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在治疗后显著降低。而阿托伐他汀能引起mRs评分的显著下降。(4)这三种药物均能减小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大小,但阿托伐他汀有着比其他两种药物更显著的改善患者颈动脉形态学的作用。(5)三组患者肾脏功能和空腹血糖未出现显著异常,也未出现横纹肌溶解、颅内出血或者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相对于阿托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治疗后,对患者ALT和CREA的变化量较大,而BUN的变化量相对较小,但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6)各组的漏服率分别为3.45%、3.22%和3.33%,该结果说明患者的依从性较高。三组患者对降脂用药方案感到完全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3.64%、56.47%和58.62%,药物价格和副作用是患者主要关注的因素。结论:三种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相比而言,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