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技术进入印刷领域使得印刷技术实现了数字化,为色彩管理的实现提供了保证。自从1993年ICC(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色彩管理机制推出以来,该技术在印刷行业中迅速普及,从某种程度上说满足了颜色转换的需要。但是近年来,数字产品市场上高端数字成像设备不断涌现,印刷行业中彩色数码影像部门、短版数字印刷企业以及专业输出中心等增加十分迅速,使得对高品质彩色成像材料的需求呈现出了指数增长的趋势。因此时代要求颜色转换要跨媒体化、实时化、透明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由于当前的ICC色彩管理机制是预定义的既定条件下的颜色转换,不能实现颜色转换的真正跨媒体化,不能满足现今颜色转换的需要了。本课题就是依据当今时代对色彩管理的应用需求提出的,论文重点研究色域映射算法,通过对经典算法的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映射结果的各个相关因素,在分析它们对映射结果影响权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最佳的映射优化模型,提出了一个基于图像的色域映算法。为给新算法提供基础实验平台,设计了一种新的色彩转换模式,该模式是在ICC色彩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经改进提出的。首先,为适应颜色转换的跨媒体化要求,在新转模式中对颜色感觉属性的描述模型使用能够预测不同观察条件下颜色外貌的色貌模型,即采用色貌模型作为中间连接空间(PCS:Profile Connection Space)。论文使用孟塞尔数据集分别对ICC规定的PCS——CIELAB1976和CIE新推出的CIECAM02色貌模型进行均匀性检测,通过对比与分析来阐述选用CIECAM02作为中间连接空间的理由。其次,为保证颜色转换的实时化,采用基于图像的色域映射方案,来改变ICC色彩转换的预定义模式。这里的实时化是指颜色转换是在明确源色域和目标色域的基础上通过选取适当的色域映射算法进行的。论文归纳演绎出的映射算法,命名为基于图像的分区映射算法(IBRMA:Image-Based Regional Mapping Arithmetic),算法设计中充分考虑图像色域与目标色域的差异情况,采用优化的映射策略来尽可能保证映射前后图像的视觉效果不变。为测试和评价新算法的性能,在新算法平台中进行了与ICC公布的用于标准检测的两个算法(SGCK和HPMINDE)的主观和客观的对比评价实验,证实了新算法具有更优越的性能,可以保证图像的色貌转换更加符合人眼的视觉感受。新色彩转换模式是使用VC++6.0平台开发的,在该模式中可以完成TIFF格式图像的读取;设备特性文件的读取;图像和目标色域的精确提取与比较;设备相关颜色空间的数据到CIECAM02色貌属性数据的转换及逆转换;观察环境的选择;色域映射算法的选择等。论文开发的新色彩转换模式的应用程序相当于一个简单的颜色转换引擎(CMM:Color Management Model)。这种转换模式实现了色彩转换的透明化,使得复杂的色彩管理问题简单化,体现了色彩管理的发展趋势。当然对于实现色彩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实现色彩管理的全自动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