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玉米》是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文革时期及文革后苏北地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毕飞宇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些前景化语言是作品文学性的重要体现。翻译过程中前景化语言是否能够再现关系到作品文学性的传递。利奇将前景化分为聚合前景化和组合前景化,前者包含了八种偏离现象,后者包括语音及语法层面的平行。基于此,笔者以利奇的前景化理论为指导,分析葛译本在聚合前景化和组合前景化两方面如何再现原文的前景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文革时期及文革后苏北地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毕飞宇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些前景化语言是作品文学性的重要体现。翻译过程中前景化语言是否能够再现关系到作品文学性的传递。利奇将前景化分为聚合前景化和组合前景化,前者包含了八种偏离现象,后者包括语音及语法层面的平行。基于此,笔者以利奇的前景化理论为指导,分析葛译本在聚合前景化和组合前景化两方面如何再现原文的前景化效果。笔者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玉米》中的前景化语言有哪些类型?具有哪些功能?2.译者如何翻译聚合前景化语言的?有什么效果?3.译者是如何翻译组合前景化语言的?有什么效果?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笔者发现,《玉米》中存在六种语言偏离现象及语音、语法平行现象,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主题凸显、语言表现力及新颖性,审美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选取了三种典型的语言偏离现象,即语义偏离、方言偏离和语域偏离,以及语音平行、词汇平行和句法平行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译者在翻译前景化语言过程中采取以直译为主,多种翻译方法为辅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并再现了原文的前景化效果。在《玉米》英译本中,语义偏离及语域偏离所产生的前景化效果在较大程度上得以再现;由于译者倾向于使用标准化语言翻译方言,原文中方言偏离所产生的前景化效果很大程度上在译文中未得到体现;在翻译语音平行、词汇平行和句法平行现象的过程中,译者倾向于采用替代或省略的方法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但是其前景化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其他文献
目前学界对林乐知及其翻译作品已有较多研究。然而,鲜少有学者对其译作《文学兴国策》的影响展开详细的讨论。本文以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理论为指导,从“教育救国思想”、“晚清教育改革”及“宗教救国思想”三个方面对《文学兴国策》在晚清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从接受环境、译者身份、读者的期待视野及笔述者任廷旭四个角度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1896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翻译的《文学兴国策》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发行。此书的
扎迪·史密斯(1975—)是一位杰出的牙买加裔英国小说家和散文家。身为移民作家,扎迪·史密斯格外关注少数族裔的生活,关心移民群体的未来。本文以史密斯发表于2012年的第四部小说《西北》为研究对象。《西北》描绘了伦敦西北区的现代生活。小说中的四位主人公分别是利娅、费利克斯、纳塔利以及内森。基于对四位主人公生活的描述,小说揭露了诸如种族冲突、阶级斗争、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针对这些问
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巨匠,构建了其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扎根美国南方,富含南方特有的传统及文化元素。同时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该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和文体风格而晦涩难懂。如何在深度传递南方文化和保留意识流风格的同时确保译本的理解和接受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众所周知,异化能够保留源语特色和文化异质性,但可能造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地区“大角逐”(The Great Game)的加剧,属于清朝国土的帕米尔高原成为三国交锋的地方。尽管清政府在此增设苏满卡伦并屡次进行外事沟通,但1895年,在清政府拒绝参与的情况下,英、俄将帕米尔私自瓜分。此事不仅是晚清日薄西山的明证,更为此后中亚地区的国土争端埋下隐患。在英、俄觊觎帕米尔高原期间,英属印度“前进政策派”的代表人物荣赫鹏(Francis Yo
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方向会话分析的发展,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在持续关注权势关系和话轮转换,主要侧重于研究不同形式会话中所运用的话轮转换策略,或者分析这些话轮转换策略背后所反映的权势关系,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探索权势关系和话轮转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未来小说《使女的故事》中更具现实性和流行性的文学会话,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更多的社会变量和语言变量,具有
温斯顿·丘吉尔(1874.11-1965.1)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演讲家。1953年“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丘吉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奖的获得无疑肯定了丘吉尔的作品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价值。但因其作品多以历史事件为话题,从文学视角出发的研究寥寥无几。但是,随着近年关于丘吉尔电影和纪录片的流行,丘吉尔的作品和关于他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风云
缪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是二战后英国文学史上一位知名的苏格兰天主教作家。除此之外,她还被公认为讽刺家和道德哲学家。斯帕克在她的有生之年凭借其卓越的创作才华书写了大量文学作品。她擅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其作品读起来容易但理解通透却有一定难度。她的成名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促使其写作事业达到了巅峰,这部小说是缪丽尔·斯帕克影响力最大的作品。这本小说名列《时
批评隐喻分析是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交叉研究中成果最丰富、也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主要研究新闻话语,通过结合概念隐喻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观点,将对意识形态根源的探究从语言层面深入到认知层面。目前,批评隐喻分析在理论架构和实证方法上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国内基于经济新闻中隐喻话语的研究大多依赖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概念隐喻的解读不够灵活。在实际真实语境中,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对程式语识别和分类研究的兴起,学者对语言序列化的研究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般而言,程式语可以被定义为“在记忆中存储和提取的完整的单词序列”(Wray,2002)。众所周知,程式语不仅是语言组成的重要部分,它还可以促进语言习得和加工。掌握程式语的好处之一就在于语言学习者能更熟练地使用语言,因此在交流中也会产生更流利的效果。大量文献表明输入频次在词汇习得
对立场表达的语言手段的研究是检验作者,读者和命题意义之间关系的最佳手段之一。过去有关立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类词(如人称代词‘I’)或者单一结构(如名词+that从句)。也有大量文献研究了词束在不同的语域,不同学科,跨不同的L1背景以及在不同写作部分的用法,而很少有研究将范围聚焦到书面语中立场词束的使用,特别是本科生的议论文写作。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方法,旨在调查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