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开展了两种针对黑鲷幼鱼的荧光标记技术研究,实验旨在为国内放流黑鲷幼鱼的增殖放流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共三部分,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综述部分共两小节,首先是对自标记技术出现以来国内外水生生物标记技术的研究方法作总体介绍,包括内部标记与标志、外部标记与标志、生物标记等标记方法应用,以及电子标记和分子标记技术的简单介绍等;文章中叙述了不同标记标志方法的标记标志效果、该技术在水生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该标记标志技术的优缺点;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我国水生生物荧光标记技术的发展作出评价,着重探讨荧光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当前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荧光标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应用前景。2.本研究应用常用染色剂之一的茜素红(ARS)对试验中黑鲷幼鱼进行荧光标记观测并比较标记效果得出适宜标记条件。试验中选用浓度为100-400 mg/L的ARS溶液标记黑鲷幼鱼,得到了良好的标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有的处理浓度在黑鲷幼鱼的鳍棘上均有良好的标记效果(标记质量≥2);采用100mg/L、200mg/L、300mg/L和400mg/L的ARS溶液分18 h组和24 h组浸泡试验鱼,观察浸泡标记后48 h内的死亡率,分析急性染色试验结果,得到结论是ARS荧光标记染色实验中实验黑鲷幼鱼的急性死亡率与染料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染色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进行为期50 d的养殖试验,比较并分析养殖试验中染色组黑鲷幼鱼与对照组黑鲷幼鱼的体长以及体重的变化,得出ARS染色对黑鲷幼鱼生长无影响。标记后的黑鲷幼鱼在50 d的养殖试验后解剖发现,实验样品中黑鲷幼鱼的所有样品的荧光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鳍棘是所有的观测部位中,唯一一处对所有的ARS处理浓度在上得到良好的标记效果的标记质量≥2的标记部位;试验中,养殖在浓度为400 mg/L的ARS溶液中浸泡24 h黑鲷幼鱼50 d后所采样品中矢耳石(无处理)、鳞片、鳍棘、鳍条等仍保留肉眼可见的紫色荧光标记(标记质量≥4),其中矢耳石、鳞片结果显示良好(标记质量≥3)。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以ARS为染料的荧光浸泡标记试验中,以24 h为染色时常、以400 mg/L为染色浓度的染色标记实验中黑鲷幼鱼的染色效果最优;经50 d的养殖实验数据处理完成,得到标志组和对照组的黑鲷幼鱼的成活率、体长及体重数值接近、无明显差异的结论。综合染色标记成本、染色黑鲷幼鱼存活率等进行综合分析,本试验中染色标记40-50 mm黑鲷幼鱼最佳时长是24 h,适宜染色浓度为400mg/L,最适宜观测部位是臀鳍鳍棘。3.在该部分文章中,研究应用常用染色剂之一的钙黄绿素(CAL)对试验中黑鲷幼鱼进行荧光标记的标记方法以及对标记效果进行分析,最终找出适宜染色条件及最佳观测部位。在该CAL作为染色剂的荧光标记染色实验中,以50-350 mg/L浓度的CAL溶液浸泡标记黑鲷幼鱼的检测标记效果良好;同ARS染色结果相同,所有的浓度处理组在鳍棘上均有良好的表现;试验中将50 mg/L、150 mg/L、250 mg/L和350 mg/L的4种浓度的及18 h组和24 h组两个染色时长分不同组别浸泡试验鱼,观察浸泡标记后48 h内实验用黑鲷幼鱼的死亡率,记录并分析急性染色试验结果,并得到结论,试验中实验鱼的急性死亡率与CAL染料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染色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在对以CAL为染色标记染料的染色实验结束后进行为期50 d的养殖实验,比较并分析养殖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黑鲷幼鱼的体长及体重的变化;养殖实验结束将各组黑鲷幼鱼取样,样品的荧光标记依然可见,并且,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测到良好的黄绿色荧光标记(标记质量≥2.4)。对比两个染色时长的荧光标记检测结果发现,在以CAL为染料的荧光浸泡标记试验中,以24 h为染色时长、以350 mg/L为染色浓度的实验组的染色标记效果最优。经50 d的养殖实验数据处理完成,得到标志组和对照组的黑鲷幼鱼的成活率、体长及体重数值接近,经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无明显差异的结论。对染色标记成本、染色用黑鲷幼鱼的存活率等综合进行分析,得出本试验中染色标记40-50 mm黑鲷幼鱼最适宜染色标记条件是染色时长为18 h,CAL溶液浓度为350mg/L,并且,最适宜观测部位是臀鳍鳍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