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室内实验和矿场实践表明,聚合物驱可以提高采收率8~15%,但聚合物驱后地下仍有50%的残余油。与水驱剩余油相比,聚合物驱后剩余油量更少、分布更为零散、油水性质更为复杂,剩余油挖潜调整余地更小、难度更大。因此,如何搞清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点,如何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主要研究课题。 物理模拟实验表明,聚合物溶液通过本身的粘弹性可以驱替被分割、捕集、滞留在小孔道中的水驱残余油,聚合物驱后残余油主要分布于孔隙中央;后续注入水改向进入原来被油占据的小孔道,后续水驱后颗粒表面未残留下油膜,与水驱残余油明显不同;在纵向上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内,其中低渗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为32.8~69.6%。 本文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下二门H2III油组地质构造复杂、开发历史长、合采合注井多、作业措施频繁等特点和难点,采取了优化网格、分层系储层流体物性控制、精细动态数据控制和精细历史拟合等数值模拟研究技术,定量分析了聚合物驱后平面、纵向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和剩余潜力分布。以上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分布为基础,开展了改善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开发效果途径研究,提出了剩余油挖潜的可行措施。平面上通过部署加密井、配产配注、老井转注,进一步完善了注采系统,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纵向上通过油水井补孔、堵水、调剖、分采、分注等动态调配措施,进一步提高了中低渗透层的潜力。动态预测结果表明,方案实施后,预计增加产能2.52×10~4t,采油速度大于1.03%,稳产期延长两年,采收率可以提高2.05个百分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实现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剩余油调整挖潜及效果预测的一体化研究,对其它区块的聚合物驱开发调整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