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小说里的死亡描写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0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雨果小说的研究已卷帙浩繁,先行的研究者主要侧重于二对雨果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及其反映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分析,以及对其文学和美学思想的研究。本文试图从雨果小说里的死亡描写这一现象入手,结合死亡哲学,探讨雨果小说里各类人物的死亡意识。在雨果的小说中,死亡是一直萦绕的字眼,伴随雨果思想的发展和人生阅历的丰厚不断生根发芽。本文的导论部分是引言。简单梳理雨果小说研究的现状并说明其中死亡研究的空白,指出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正文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雨果小说里的自杀描写,分别以因爱情和政治自杀的两类人探讨人物对死亡的超越,以及雨果对崇高美的追求。第二章从宗教、社会和自然三重天数描述雨果小说里的他杀描写,探讨被迫受死者对死亡的畏惧,以及雨果对生命存在的探骊。第三章分析雨果小说里的自然死亡描写,从自然死亡者贤明、仁善的特点入手,分析他们直面死亡的生命认知,以此说明雨果对圣爱救赎的呼唤。第四章从西方的文学传统、雨果对死亡的经历及其哲学政治观念三方面说明雨果热衷于死亡描写的动因。西方的死亡书写传统促使他坚信灵魂不朽,并着眼于密切联系时代的死亡描写;亲朋好友及同胞的死亡促使他由外而内的思考死亡及生存的意义;建立共和的政治观念与以善制恶的人道理念促使他习惯描绘坏人惨死、好人善终的景象。通过本文的探讨,发现雨果人物里透露的死亡意识纷繁复杂。他自身的生命认知和小说人物的死亡认知有一定的冲突,但大部分时候是契合的。他时常用自己的宗教哲学理念指导写作。他对上帝永恒、灵魂不朽的思想笃信不疑,所以小说中善人最终能导向永恒。此外,大女儿的不幸逝世让他对死亡的认识更加深入,从单纯的反对断头台和死刑到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此在的意义。相对于19世纪的法国,雨果的最大贡献是把自己奉行的仁慈、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运用到政治和文学中,这一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论文试图阐述莫言与“自由”的关系,全文分成三章。 《红高粱》中,莫言为无拘无束的土匪唱了一曲高亢的歌,从此便与“自由”难分难舍,一直延续到近几年的创作中。第一章具体
【摘 要】目的:对临床护理路径图在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应用后效果分析并进行讨论。方法:再造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服务流程,将病人需求和规范的临床护理行为结合为临床护理路径,对病人实施安全有效的护理,以减少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结果: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图的护理工作模式,护士行为更加规范化,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护理服务愈加到位,增进了医护配合,增强了医疗安全性,提高了病人满意率。结论:护理路
期刊
本文在对昆德拉文学整体研读的基础上,参阅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资料,对昆德拉小说内涵做了系统的整体分析。认为昆德拉小说整体上不仅包含幽默世事、质疑信仰的辛辣讽刺,也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