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粹与浓缩,它在历史、文艺、科学等众多层面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作为这种历史文化交流的载体与文化传播的媒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际传承的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影响了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的境况。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的设置便是为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状况这一非遗文化生态的原生态环境问题而设立的,传承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因传承人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此同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介入非遗文化生态环境后,作为一种变量也为非遗生态环境的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与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耦合状况,引导了非遗生态的变化发展方向与社会各界对非遗与非遗传承人保护范式的转换。本文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研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全文论述。第一部分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现状分析,包含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分布、年龄段分布、男女比例以及少数民族占比的分析。第二部分为非遗传承人生存发展状况与非遗传承人制度对非遗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状况的思考。第三部分为关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介入非遗生态环境后形成的衍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包含了对传承人认定中的过度资本化运作、制度对落选的非遗传承者动机与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制度与公众认知及非遗文化本源性的部分偏离的探讨。第四部分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的问题解决建议,包括非遗生态环境中的原生态环境问题与衍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以及构建完整的非遗生态链的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与非遗生态环境的互相影响,旨在顺应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将非遗传承人制度置于文化生态的语境中展开探究,由此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传承人的普适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