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理论视域下国家级非遗产传承人制度问题探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1230ZXC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粹与浓缩,它在历史、文艺、科学等众多层面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作为这种历史文化交流的载体与文化传播的媒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际传承的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影响了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的境况。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的设置便是为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状况这一非遗文化生态的原生态环境问题而设立的,传承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因传承人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此同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介入非遗文化生态环境后,作为一种变量也为非遗生态环境的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与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耦合状况,引导了非遗生态的变化发展方向与社会各界对非遗与非遗传承人保护范式的转换。本文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研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全文论述。第一部分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现状分析,包含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分布、年龄段分布、男女比例以及少数民族占比的分析。第二部分为非遗传承人生存发展状况与非遗传承人制度对非遗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状况的思考。第三部分为关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介入非遗生态环境后形成的衍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包含了对传承人认定中的过度资本化运作、制度对落选的非遗传承者动机与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制度与公众认知及非遗文化本源性的部分偏离的探讨。第四部分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的问题解决建议,包括非遗生态环境中的原生态环境问题与衍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以及构建完整的非遗生态链的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度与非遗生态环境的互相影响,旨在顺应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将非遗传承人制度置于文化生态的语境中展开探究,由此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传承人的普适化发展道路。
其他文献
为了能够不断让我国的药品经营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我国已经启用了新版的GSP管理体系,并且已经将其作为药品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但这项技术本身实行时间不长,很多细节还有
以新疆地产赤霞珠葡萄籽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对微波辅助提取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5∶1(mL/g),
<正>按照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时间表,今年年底我国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而在总体上告别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
九十年代是一个理性怀疑主义的时代,与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迥然相异.所谓理性怀疑主义,是社会转型和文化变序状态下的理性主义思潮和文化质疑精神,是不再因理想而激动、却为现
<正>2014年《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后文简称《标准》)对手功能提出了准确定量计算要求,本文采取我处2014年至201 6年30例手功能活动度丧失评定案例,现分析如下:1.案例本文
会议
本文通过深入调研,列举了"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文章重点针对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
受工业化、市场化的影响,原初的、互相关怀和具有舒适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发生着重要变化。共同体概念也被运用于经济、政治、政策等领域,反映了这一概念工具性含义的增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