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化景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位研究的需要,将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景观生态学当中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但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可知仍然缺少合理的研究方法分析运用生态位是如何表征景观格局变化的。因此,本文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了景观组分生态位模型和区域景观生态位模型,通过评估生态位的“态”和“势”以反映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从景观结构变化来看,草地是研究区整个景观结构的基质,是最具有优势地位的景观组分类型,其次是耕地和林地。从景观动态度变化来看,交通运输用地的动态度最大,在所有景观组分类型中最显著,其次是其他土地,接下来是建设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09—2017年这一时期区域的开发程度比2001—2009年强,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草地和耕地的生态位宽度相对来说较高,为广生态位,而园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则为狭生态位。从各景观组分生态位的“态”来看,2001—2017年草地生态位的“态”值最大,耕地仅次于草地,其次是林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从各景观组分生态位的“势”来看,2001—2009年耕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生态位均为正值,表现为净增加的状态,而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生态位的“势”值均为负值,在景观中表现为优势地位降低;2009—2017年耕地、草地和其他土地生态位的“势”值均为负值,而其余景观组分生态位的“势”值均为正值。(3)各乡镇景观生态位宽度表现为西北和东部方向上乡镇景观的生态位宽度较高,而南部方向上乡镇景观的生态位宽度较低。从各乡镇景观生态位的“态”来看,2001—2017年乡镇景观生态位的“态”值由西北和东北向西南部逐渐减小;从各乡镇景观生态位的“势”来看,2001—2009年乡镇景观生态位的“势”值由东南和东北部向西北逐渐减小,而2009—2017年与2001—2009年的空间分布恰好相反。(4)2001—2017年景观组分面积与景观组分生态位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表现为景观组分面积的增减与该景观组分类型生态位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的规律,由此可知景观组分生态位的变化影响区域景观空间结构的改变,对景观格局的改变具有驱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