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最严峻的挑战是高龄化趋势迅速来临,1990年我国的高龄老人为800万,2000年增长到1100万,根据预测,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1700万,到2020年,将为2780万,是老龄人口中增长最快的年龄组。高龄老人自理能力下降,带病老人、残疾老人、丧偶老人、空巢老人增加。解决他们的供养、医疗和日常护理问题,是摆在个人、家庭、社会面前一项急需解决的任务。人口高龄化问题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等诸多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中国社会实际的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这不仅是当今政府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大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及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重要战略部署。目前,在我国,高龄老人并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大多数人口老龄有关研究只涉及少量(甚至没有)8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有限的老年调查又因样本量太小而不足以对高龄老人养老生活进行适当的评估。因此,尽管现在我国各地针对高龄老年人养老制订和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福利措施,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各地差距较大,满足不了高龄老年人养老需要。如何让高龄老年人安度晚年?这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思考。因此,本文以我国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为题,进一步探索我国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模式,促进城镇养老保险的发展。本文共分六部分,系统,深入,全面对我国城镇高龄老人养老保障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是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说明了本文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高龄化进行了界定与概述,分析了其内涵及影响。其次介绍了老年社会保障理论。最后从生存权、政府责任和社会福利等角度分析了高龄老人养老保障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现有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分别从人口结构、家庭养老模式、健康状况、经济生活来源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城镇高龄老年人口的基本特点。其次分别介绍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西四个省市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的一些相关政策与措施经验。最后在政府投入、养老覆盖面、养老机构发展水平、高龄老年人服务能力及养老制度建设方面提出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国外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经验与启示。首先介绍福利国家型、自保公助型社会救助、强制储蓄型及瑞典、美国、日本、新加坡四国的养老保障情况。最后总结了国外老年社会保障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的启示。第五部分提出完善我国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首先提出完善我国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的原则。包括量力而行、应保尽保、合理分担、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等。最后提出完善和改进我国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的具体政策和建议。如完善政策法规;全面实施高龄老年人补助津贴;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提高养老保险机构对高龄老年人的服务能力等。第六部分为结论。主要是通过对我国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而得出的几点研究结论,如完善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相关政策;提高政府对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意义的认识;完善政府财政对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城镇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和健全高龄老年人养老保障工作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