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排名第四的肿瘤相关死亡原因,我国每年新发患者超过100万。其恶性程度高,疾病早期以肝内转移为主。由于疾病早期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大部分患者诊断时都已经偏中晚期。按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组方案(BCLC),中晚期肝癌治疗方案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大量研究表明TACE可以延长中晚期HCC患者生存期,TACE后1、3、5年生存率分别可达58.1%-61%、24.4%-30.7%和13.7%-18.2%。但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后长期生存率仍不理想。究其原因,与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乙肝病毒的总感染率在95%左右,HBs Ag阳性率80%以上,50%~60%肝癌患者HBV处复制状态有密切关系。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肝功能可能因此进行性转差,肝硬化逐渐加重。乙肝病毒慢性迁延感染对肝癌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有着明确影响。HBV载量不仅是乙肝相关HCC发生的独立因素,而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HBV载量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已经有大量文献报道血液系统肿瘤、实体肿瘤化疗过程中及化疗后,肝癌放疗,骨髓移植,特别是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乙肝病毒都有可能再激活,并存在发生肝功能损害,甚至肝衰竭的风险。因此,了解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乙肝病毒复制状态的关系、TACE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发生率、HBV再激活对肝功能的影响,密切观察乙肝病毒定量的变化,适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保护患者肝功能、延长生存期有着重大意义。而国内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及相关报道较少。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影响及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乙肝病毒活动状态的影响及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材料和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1年在南方医院介入诊疗科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HBsAg(+).HBsAb(一)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6名,男54名,女12名,年龄在37至65岁。均经CT、AFP或穿刺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该66名患者术前肝功能均为ChildA级,KPS评分90分以上。选取2007-2010年33名单纯行TACE治疗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在观察到对照组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情况后,在2010-2011年,选取另外33名有慢性乙型肝炎基础的HBsAg(+).HBsAb(一)的肝癌患者作为试验组。在患者签字同意的基础上,予该33名患者在TACE术前常规开始口服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一天一片(0.1g),保持不间断至一年以上。这66名患者在DSA下,经股动脉插管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根据导管头端是否完全避开正常组织的供血血管,而只在肿瘤的供血动脉内,将TACE术式分为超选和非超选两类。常用的化疗药物及剂量分别为:奥沙利铂50-100mg、阿霉素10-20mg、丝裂霉素10mg、羟基喜树碱10mg。常将化疗药物与超液化碘油混合注入,延长化疗药物作用时间,同时栓塞肿瘤毛细血管。视情况部分患者加用PVA、明胶海绵等栓塞颗粒以加强栓塞效果。口服拉米夫定组,则在TACE术前开始坚持口服拉米夫定,0.1g/天,长期口服,保持不间断达一年以上。观察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一个月的乙肝病毒DNA定量,ALT、AST、TBIL,乙肝两对半的变化情况。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标准。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检验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使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当列联表样本量n<40或部分期望频数T<1时,选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的结果。结果1、部分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的HBV-DNA有明显改变,提示TACE可导致乙肝病毒的再激活。2、二组乙肝病毒再激活率相对比,X2=3.882,P=0.049,证明拉米夫定可抑制TACE后的乙肝病毒再激活。3、二组HBV再激活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O.402,P=O.687),TACE后的HBV再激活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Z=-0.471,P=0.638)4、HBeAg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P=0.047)。5、手术方式为超选的患者更不易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χ2=4.654,P=0.031)。6、患者肿瘤类型对HBV的再激活无明显影响。结论TACE可导致HBV再激活,而拉米夫定对HBV的再激活有抑制作用。HBeAg(+)与HBV再激活密切相关,是一个可预示HBV再激活的指标。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选择超选择插管对预防HBV再激活有帮助。